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Chinese Stud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4,495 Full-Text Articles 2,966 Authors 2,512,773 Downloads 151 Institutions

All Articles in Chinese Studies

Faceted Search

4,495 full-text articles. Page 7 of 163.

La Radical Imperfección Del Mundo: El Crimen Perfecto De Jean Baudrillard Y El Crimen Ferpecto De Alex De La Iglesia, MARIA A. GOMEZ 2023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La Radical Imperfección Del Mundo: El Crimen Perfecto De Jean Baudrillard Y El Crimen Ferpecto De Alex De La Iglesia, Maria A. Gomez

The Coastal Review: An Online Peer-reviewed Journal

Le parfait crime (1995) by Jean Baudrillard and Crimen ferpecto (2004) by the Basque director Alex de la Iglesia are two works that not only have in common almost identical titles. They both reflect on how in consumer societies, an imperfect real world is substituted for an illusory hyperreality in whic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has disappeared. While Baudrillard explains how the denial of a transcendent real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a perfect crime” that destroys the real, Alex de la Iglesia uses black humor and a mix of genres (mainly grotesque comedy and thriller) to show the …


De Médée À La Sorcière : Reconstruction D’Un Mythe Par Michelet, Caroline Strobbe 2023 The Citadel

De Médée À La Sorcière : Reconstruction D’Un Mythe Par Michelet, Caroline Strobbe

The Coastal Review: An Online Peer-reviewed Journal

In La Sorcière, Jules Michelet uses the strength and the myth of the Medea character, which had already fascinated Corneille. In the second part of his work, Michelet creates nominative witches after authentic texts. In the first part, he creates an allegoric witch on the Medea model: the Woman, a victim of arbitrariness, injustice and repression, rises up against her oppressors, figuring the march of Humanity towards Enlightenment and Liberty. The analogies between the Witch and Medea are therefore numerous and necessary, since they help to render the defense of the oppressed against the oppressor. Would the somber Medea, …


Taiwanese Women In And Out Of The Workforce: Perceptions Of Working Mothers And Their Roles, Josie Coyle 2023 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Taiwanese Women In And Out Of The Workforce: Perceptions Of Working Mothers And Their Roles, Josie Coyle

Mahurin Honors College Capstone Experience/Thesis Projects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Taiwanese citizens perceive women in the workforce and at home,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how working mothers in Taiwan are perceived. The first section provide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erceptions of women in and out of the workforce in Taiwan and how policies surrounding maternity leave and breastfeeding can impact these perceptions. The second section will detail the findings of an original survey that asks the Taiwanese respondents their opinions regarding women in the workforc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home, breastfeeding, and gender roles. The data shows that there may be a greater level …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Vol. 18 No 1. 2023,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2023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Vol. 18 No 1. 2023,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Contents:

Articles

Urban Youth on the Margins: Inequality in China’s Sent Down Youth Movement by Sanjiao Tang

Chinese Firm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Cross-Sectoral Study of BRI Activities in Kenya by Yabo Wu

Book Review

W. Puck Brecher. Animal Care in Japanese Tradition: A Short History by James Stone Lunde



Test Upload, 2023 University of Nebraska - Lincoln

Test Upload

China Beat Blog: Archive 2008-2012

No abstract provided.


《紅樓夢》的花影敍事研究, Wing Yi NG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紅樓夢》的花影敍事研究, Wing Yi 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不少紅學學者都認為「晴為黛影,襲為釵副」,而筆者卻認為晴雯與黛玉,襲人與寶釵,都只是在思想、性情、才貌等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並沒有構成對照的影子關係。作者運用了分階敍事,借晴雯和襲人等角色,表現出黛玉和寶釵在不同社會階層下的命運,構成具有互文作用的分身關係。《紅樓夢》運用了「以花喻人」的手法,借花語比喻角色的思想、性情和命運。不同的花喻和各個角色之間構成了互補或衝突關係,反映出大觀園中甄寶玉和賈寶玉、黛玉和寶釵、晴雯和襲人等重要人物之間的影子關係,表現出現實社會中殘酷和真實的一面。

本文將整合大觀園的群芳譜,繼而分析《紅樓夢》中的分階敍事,找出分身與影子之間的關係,最後分析《紅樓夢》的影子敍事,找出《紅樓夢》中的「花影關係」。


論《西遊記》中三女性人物形象之意義及主題呼應, Yanyuan XU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論《西遊記》中三女性人物形象之意義及主題呼應, Yanyuan X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明代章回小說《西遊記》取材於唐朝僧人玄奘前往天竺取經之事,經過多朝流傳和創作,為其取經道途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及至明代成書時增入不少女性角色,其中包括鐵扇公主、白骨精和觀音菩薩等。這些女性角色不僅是故事情節的推動者,更在不同角度上對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出對於女性多面性的看法和反思。

本研究旨在探討這三個女性角色的形象特色及其對《西遊記》的發展在小說敘述手法、佛教、道教及社會文化角度的意義,進而分析三個女性角色的形象和《西遊記》四大主題的呼應關係,如何令小說整體更豐富多樣。

本文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討論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第二章概述《西遊記》的四大主題;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別討論鐵扇公主、白骨精和觀音菩薩的形象特色、形象意義探討和與四大主題呼應的關係;最後第六章總結全文內容並重申觀點。


「格法」為骨,「虛境」解意——論戴君恩《讀風臆評》的兩個特點, Aifan ZHAN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格法」為骨,「虛境」解意——論戴君恩《讀風臆評》的兩個特點, Aifan Zha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明代約兩百七十年(1368-1644年),期間詩經研究專著多達六百餘種1,但後人對明代解《詩》(即《詩經》下同)法的研究與重視卻不足。傳統詩經學把《詩經》當作經典,對其解讀注重考據,講求據典,強調經世治用,令《詩》作為文學本身的特點,以及解讀者的主觀感受遭到忽視。在明代中後期陽明心學影響下,出現了一批將詩經當作文學研究的解《詩》家,使詩經學走下經學研究的樊籬,戴君恩便是其中之一。

有關戴君恩生平、師承和其著作《讀風臆評》的記載寥寥,且其中許多細節已難以進一步考證。在戴氏生平背景無從稽考,而「臆評」本身又具有主觀性的情況下,文本便是最好的工具。從《臆評》序言中發現,戴氏解《詩》受到孟子「以意逆志」和陽明心學的影響,形成基於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基本不刻意參照前人解讀的基本解《詩》原則。文章還通過對《臆評》文本細讀,從章法結構、詩意詩境兩個方面總結出戴氏「臆想式解詩」兩個特點即:運用「格法」對《詩》的章法結構進行點評以及以「虛境」輔助詩意的解讀,並簡要總結「臆想式解詩」的文學性風格,以此補充目前戴君恩《讀風臆評》的研究。


異化母系社會下的女性悲劇——論莫言《豐乳肥臀》之生殖崇拜, Lee Chun WONG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異化母系社會下的女性悲劇——論莫言《豐乳肥臀》之生殖崇拜, Lee Chun Wo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生殖崇拜是《豐乳肥臀》的核心文化觀念。作者莫言以充滿生命力的身體描寫和複雜的多重人物塑造,表達了對母親的歌頌和女性身體的尊崇。最原始的生殖崇拜對象為女性,直接建構了原始母系社會。因此,書中背景雖設於新中國父系社會時期,但貫穿全文的女性生殖崇拜流露了母系社會的蹤影,並與父權社會造成衝突,導致不同的女性困境。

本文將以人物分析角度,探討小說中的女性生殖崇拜和母系社會現象,並論述當父系社會取而代之,女性悲劇是如何發生的。文章分為四部分:首先,導言部分將簡略介紹作者莫言,並闡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概況;其次,筆者將簡述生殖崇拜的起源和形式和其與母系社會的關聯性;然後,分別分析四個代表性人物:上官魯氏、上官想弟、上官領弟和上官金童,分析母系和父系社會碰撞之下的女性悲劇;最後總結全文作結。


「荒誕」背後的焦慮表達——韓少功小説中的「悖論」元素研究, Yue ZHANG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荒誕」背後的焦慮表達——韓少功小説中的「悖論」元素研究, Yue Zha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荒誕」似乎已經成為了形容韓少功1985年以後尋根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詞彙。不同於1985年前所呈現的作品,如《西望茅草地》、《飛向藍天》等充滿現實主義的創傷後感悟以及為民請命的「不平之鳴」,韓少功1985年以後的尋根文學創作,在內容、形式上都得到了全新而詭異的展現。不論是《爸爸爸》中畸形而恐怖的肉體與文明,還是《女女女》中無法捉摸的矛盾情感,其小說荒誕不經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多年來被文壇視為作者對中國封建文明的諷刺與鞭撻,如劉劍梅所言,是一種類似「阿Q式的國民性批判話語的隱喻」1。然而,正如韓少功所言:「我從不把揭露醜惡看成唯一目標」2。在韓少功打造的荒誕可笑的元素背後,作者的本意是否僅停留在「揭露與歸咎」層面?亦或有其更深刻的基於歷史與個人經歷的情感寄託?本文試圖從韓少功文學作品中展現的荒誕元素——「悖謬」中入手,欲探究其在「揭露醜惡」背後更複雜的情感依託。筆者發現,韓少功在表現荒誕的背後,實則是一種基於歷史和個人因素的焦慮表達,而非單純的「揭露與歸咎」。


Unification And Division: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oices In Imperial China, Haiwen Zhou 2023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Unification And Division: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oices In Imperial China, Haiwen Zhou

Economics Faculty Publications

Ancient China experienced various rounds of division and unification. Unification was maintained throug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uch as low tax rates to reduce peasant rebellions and the division of authority among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reduce usurpation of power. A ruler’s choice of institutions to maintain unification is studied in a theoretical model. Interactions among external threats, internal rebellions by peasants, and usurpation of power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established. A higher level of external threats induces the ruler to choose a higher level of autonomy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a higher tax rate. That is, equilibrium probability of internal …


論秦觀詩的句法與詩境—從「詩似詞」之辯還原秦觀多元文學創作風格, Hing Wan, Angel CHAN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論秦觀詩的句法與詩境—從「詩似詞」之辯還原秦觀多元文學創作風格, Hing Wan, Angel Cha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秦觀,北宋婉約派代表人物,其詞的創作成就無用置疑,但導致其詞名之高常掩蓋其詩名,故其詩在後世的討論度不及其詞。關於秦觀詩,因元好問對《春日》一詩的批評,於是世人常以「女郎」風格概括秦觀詩的整體風格,且偏重研究呈現嫵麗風格的詩作,對其他詩作有所忽略,基於詩莊詞媚的原則,於是產生「詩似詞」之論。

有鑑於此,本論文欲先打破此偏見,又選取具代表性的詩作,仔細分析其句法和詩境,旨在探究秦觀多元化的創作風格。本論文由四大章節組成,緒論部分將論述相關文學時代背景與文學概念,並在此基礎之上闡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詩似詞」之辯,說明世人對秦觀詩誤讀之處,逐一釐清和解釋,並從中證明秦觀信守詩詞分畛的原則。第三章論秦觀多元的文學創作風格,以徐培均的《秦觀詩詞文選評》為依據,按順序整合出「清新嫵麗」、「清曠華潤」、「沉鬱灰暗」和「嚴重高古」四種風格,並抽取具代表性的詩作,仔細分析詩作的句法和詩境如何呈現出該藝術風格。第四章為結論部分,總結本論文的內容。


《莊子》中「孔子形象」研究, Shuhui CHEN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莊子》中「孔子形象」研究, Shuhui Che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本文旨在全面呈現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莊子》中有關「孔子形象」的描述,歸納其類型與特色,進而探討與儒家學派立場不同的《莊子》一書,如何對孔子這一先賢人物作出詮釋與運用,採用寓言化書寫策略的原因為何,背後又反映出莊子及其後學的何種態度。

本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梳理古今學者研究,總結學界在此問題上形成的意見看法,歸納不同的解說派別與形象類型,指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第二章詳細呈現《莊子》中的「孔子形象」,提出自己的分類意見,將其歸納為「以儒者面貌出現的孔子」、「由儒向道的孔子」、「為道家代言的孔子」三種類型。第三章從學派立場、寫作方法兩層面切入,分析《莊子》一書呈現多元「孔子形象」的原因。第四章探討《莊子》對「孔子」的態度,主要回應司馬遷之「詆孔說」。第五章進行總結,收束全文。


從意象分析秋瑾詞風的轉變, Hoi Yan LEE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從意象分析秋瑾詞風的轉變, Hoi Yan Lee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秋瑾是晚清著名的革命家及詞人,共著有詞39首。秋瑾多變的人生經歷影響她的創作,她年少時居於湖南,婚後遷往北京,後來赴日留學,而秋瑾的詞風亦從前期的婉約轉變為後期的尚武。前人一般以秋瑾赴日為分界線,把她的詞作分為前後二期,本文則稍作改變,將分界線提前,將其居於北京的時期劃歸為後期,來探討秋瑾詞風的轉變。

秋瑾前期詞的創作,主題皆圍繞大自然及少女情懷,多為兒女私情。遷到北京後的經歷燃起秋瑾的救國思想,認清國家正處於危亡之際,她藉詞表達自己救國的決心。秋瑾的救國情緒在赴日後更為熱熾,決心親身上戰場殺敵,最終為國捐軀,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曾有學者指出秋瑾前後期詞的差異極大,令人難以相信是由同一詞人創作。但本文認為情況並不如此,本文從其詞作所使用的意象入手,來分析前後期詞的差異及一致性,藉以證明其一致性是主要的,仍屬同一詞人的創作。


《牡丹亭》愛情觀和至情觀再探, Jiaxin YUAN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牡丹亭》愛情觀和至情觀再探, Jiaxin Yua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十部傳奇九相思」,愛情作為中國文學永不過時的題材,從《詩經》首篇《周南.關雎》起,文學家便用文字抒寫了諸多悲歡離合。儘管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很多與愛情相關的作品,但它們風格各異,內容有別,造就了文學地圖的不同風貌。當中湯顯祖的《牡丹亭》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的複雜性脫穎而出,是為愛情戲劇的經典之作。

《牡丹亭》是湯顯祖(1550-1616)於晚明時創作的傳奇戲曲,題詞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劇中杜麗娘可為情而死,又為情而生,論者常謂其愛情表現反映了湯顯祖的至情思想。湯顯祖以「情」為世間之最,可超生死,並有意通過戲作激勵時人依照本心追求「至情」。此理念與明代奉行「存天理,滅人慾」的禁慾思想背道而馳,故雖然《牡丹亭》在民間流傳甚廣,但劇目乃至湯顯祖本人在當時文壇飽受非議,論者多以「置法字無論」評之,只有少數如茅暎(活動時期約1630)等仍維護其文學價值。

現今《牡丹亭》的文學地位已無容置疑,其文學手法、人物形象、主題思想亦已備受肯定。本文欲從《牡丹亭》中角色對愛情的認知和作者的愛情觀出發,再探《牡丹亭》愛情觀和至情觀。


談《鑄劍》復仇意識與“超人式”武俠的結合, Ching Man CHUNG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談《鑄劍》復仇意識與“超人式”武俠的結合, Ching Man Chu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中國現代文學復仇主題對古代復仇文學主題的變革與超越有著不可低估的文化與審美意義,復仇對象由個體指向整個封建社會、中外反動勢力乃至傳統文化的弊端,其復仇目的也從血緣紐帶與忠孝節義等倫理義務轉向主體深沉憂憤導致的自覺反抗乃至革命要求的強調。五四作家本認為武俠小說是“弱者文學”,承載虛無縹緲的武俠夢,對革命毫無幫助。而魯迅卻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嘗試以武俠題材包裝革命文學。魯迅以兩種不同的俠客形象來比喻革命者的兩條路:第一條路就是優柔寡斷的眉間赤因看客的阻撓而無法進行復仇之路,只有一身血氣,有勇無謀;第二條路就是黑色人,目睹眉間赤行事猶豫,忍不住現身幫他復仇,以免眉間赤“出師未捷身先死”。俠客為江湖人復仇,革命者為國復仇,他們都有復仇的氣概,但沒有足夠的膽識和智謀,就會寸步難艱,需要富有經驗的前輩幫忙,齊心協力,才能報仇雪恨。然而,行俠仗義的黑色人卻不自認為“俠客”,認為這是“污名”,本文將會探討黑色人拒絕俠客之名的歷史因素。另外,黑色人與魏晉文人所創造的武俠形象相似,俠客的“武勇”實質上是小說家通過俠客與強大敵人的斗爭和俠客自身的言行賦予俠客的“超人”屬性。基於此點,本文將會探討魯迅如何在《鑄劍》將復仇意識、革命、象徵“超人”的武俠結合,三位一體地呈現他心中真正的武俠。


書裡書外、深淺蕭紅——淺析《呼蘭河傳》還原作者形象, Ruyi FANG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書裡書外、深淺蕭紅——淺析《呼蘭河傳》還原作者形象, Ruyi Fa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蕭紅作為現代文學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作家,長期被視作魯迅「戰士精神」的繼承人,以極度真實還原人性與社會環境的細膩描寫為證,將其主旨理解為以強力度反諷的社會隱喻深度揭露的劣根國民性。而《呼蘭河傳》雖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卻因消極的人物塑造與狹窄的背景格局被批判為是其反抗精神的「暗淡與發黴」。

值得注意的是,此書是其文學世界的盡頭,也是其生命路程的結尾。正因如此,才是其摒棄外界束縛回歸最本真自我的書寫。故而研究《呼蘭河傳》一書則更能還原作者對於社會現狀以及人生意義最真實的態度和思考。本文將著重分析《呼蘭河傳》一書的書寫藝術,從女性角度、寫作手法以及情感基調三個方面展開,深入字裡行間探尋作者本人真實的性格、思想,與早期的認知形象對比參照,試圖解放一個長期冠名「反抗精神」壓力下的脆弱女性形象,探尋其生命中無法擺脫的「寂寞」根源。同時,結合本書進一步分析此獨特童年經歷對其創作風格和人物形象的反作用影響。


淺析九把刀的愛情小說——以《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等一個人的咖啡》《月老》為例, Hei Yi FUNG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淺析九把刀的愛情小說——以《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等一個人的咖啡》《月老》為例, Hei Yi Fu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台灣網絡文學隨着踏入九十年代末而逐漸興起以及發展,其中網絡愛情小說始於蔡智恆所創作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九把刀作為九十年代至今深受讀者歡迎的作家之一,其創作所涉及的題材非常寬廣,其中又以情愛書寫小說作品最受重視,例如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被改編成電影後,在兩岸三地帶來放映的熱潮。在眾多愛情小說作家中,筆者欲淺析九把刀在「愛系列」中三部被改編成為電影的愛情小說。

本論文根據九把刀愛系列中的《月老》、《等一個人咖啡》以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三部小說為文本來進行分析。本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來探討九把刀的情愛小說作品:第一章〈緒論〉,提及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目的,作者九把刀簡介及研究回顧以及三部愛情小說簡介。第二章〈九把刀的興起〉則提及台灣網絡愛情小說的發展及九把刀與其他愛情小說作家之異同。第三章〈九把刀愛情小說書寫的改變〉將會從空間以及重覆書寫兩個角度分析其變化。第四章 〈九把刀愛情小說的通俗小說特色〉中會從轉折點、副線情節發展以及智慧老人功能角色的體現三方面,探討其如何呈現通俗小說的特色。第五章〈九把刀的創作特色〉將從敘事風格幽默、後現代特質之體現以及品牌及行銷手法三個角度進行分析。第六章〈結語〉則總結本論文之研究。


科幻.時空.後九七:以「時空」角度論譚劍《人形軟件》的本土回應, Ka Chun SIU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科幻.時空.後九七:以「時空」角度論譚劍《人形軟件》的本土回應, Ka Chun Si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譚劍是香港中最重要的科幻作家之一,尤其在倪匡封筆後的科幻邊緣中,他以富有時代意識的科幻寫作,展現後倪匡科幻的獨特面貌。本文分析的《人形軟件》寫就於後九七,除通俗娛樂之外,藉由「空間」與「時間」的切入點,也可見其書寫涉及對香港當時「本土/全球」處境的各種未來想像,當中「本土」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能與「全球」的外來文化結合,有著再生成的可能。譚劍就以此賽博龐克科幻,作為未來的預言回應著後九七。

本文可分為四個部分,首個部分先介紹作家,並從香港科幻的邊緣處境開始論述,定位譚劍於香港科幻的位置以及研究意義;第二部分探討在後九七語境下,《人形軟件》以賽博朋克科幻回應香港的方法,以及貼合賽博朋克類型的切入點;第三部分承接上章,以「時空」角度切入文本,從「虛擬香港」、「銅鑼灣911」、「村上病毒」和「來記麵家」四點,看其中對後九七「本土/全球」的想像與預言;第四章為結論,總結全文重點。


論過士行《鳥人》話劇中的文化迷惘主題, Ruirui SUN 2023 Lingnan University

論過士行《鳥人》話劇中的文化迷惘主題, Ruirui Su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過士行,1952年出生於北京,成長於傳統的圍棋世家。1979年從北京日報新聞班畢業以後,過士行成為《北京晚報》的見習記者,在責戲劇報導期間對於話劇產生濃厚興趣。過士行從1986年莎士比亞戲劇節中獲得啟發,並在話劇導演林兆華的鼓勵下開始走上創作的道路。1993年由林兆華導演的《鳥人》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是過士行第一部面世的戲劇作品卻引起轟動。此後,過士行持續創作出聚焦於市井人物的戲劇作品,也擔任多部電視劇與電影的編劇。過士行擅於運用獨特的角度審視當代人的精神和生活狀態,揭露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矛盾。

前人學者對於《鳥人》的劇本在人物形象、藝術風格、美學特徵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而在其主題意藴方面,則著重分析鳥人養鳥的悖論,強調人被自己的愛好所禁錮,人與鳥互為隱喻的關係。然而作品中除去鳥人與鳥之外,過士行運用不少筆墨於知識分子,而從知識分子的視角則能更深入理解鳥人的困境心理。本文將鳥人放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討論他們精神困境的原因。第一章簡述前人學者對《鳥人》的研究成果,論述將「知識分子」的角度及其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引入來探尋鳥人的文化迷惘的正當性。第二章詳細解讀鳥人痴迷養鳥文化的行為,總結鳥人的異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本土特徵。第三章則在第二章的基礎上分析鳥人的本土特質與全球化時代的矛盾,分析出鳥人入魔般養鳥行為的背後成因,並在解析知識分子與鳥人矛盾的符號化意義的同時引入「文明衝突論」來理解鳥人群體的痴迷與迷惘心裡。


Digital Commons powered by be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