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Sociology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icles 1 - 2 of 2

Full-Text Articles in Sociology

当代中国农村生态丶生计的文化批判 : 以山西"蒲韩社区" 为例, Xiaohui Yan Aug 2019

当代中国农村生态丶生计的文化批判 : 以山西"蒲韩社区" 为例, Xiaohui Yan

Lingnan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MPhil & PhD)

在发展主义语境下,农村常常被视为衰败和落后的地区,农村发展也多被看成由贫变富的经济化过程,尤其依赖对各种“生态资源”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人被塑造成将“资源”变成“资本”的主体,同时人自身也被当成某种资源,乡村社会似乎被裹挟。而当代乡村建设运动,即使提出各种创新或可持续发展策略,亦未能轻易摆脱上述发展逻辑,常常使运动自身陷入困境。

本研究以山西“蒲韩社区”为主要案例,借助Felix Guattari关于三生态(the three ecologies)的视野,尝试指出,思考当下中国乡村的发展问题,须跳出一般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论述,以及以人为中心、理性主义的主体形而上学,引入生态哲学(ecosophy)思想,在更宏观的人类生存视野下开展主体性(subjectivity)生产领域的研究,尤其要重视无意识(unconscious)的层面,重新把握构成主体性的各种力量,在乡村社区的自我组织和生产中寻求不一样的应对危机的出路。

本文探索了“蒲韩社区”如何致力于生产去辖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主体性,脱离同质化的辖域和个人主义的束缚,让农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重新构建集体实践活动,通过再独特化(resingularization)应对生态和生计危机。在当前的生态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主导的危机面前,农民群体既不完全是被压抑和被动,也不具有充分的自主创新空间;农村社区/集体作为一个组合体(assemblage),是在各种构件(components)关系变化中持续生成的,大气候有各种限制和辖域,自我组织的集体具有潜存(virtual)的抗衡空间,在压抑和抗衡的相互斗争中持续生产出不同的主体性。

本文认为,当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应该以主体性的生产作为突破点,克服宏大论述,在农民具体生活的领域重新把握各种潜存关系和力量,让农民可以在重新构建集体实践活动中走向再独特化的生存之路。


漫長的八十年代 : 蔬菜、菜農與香港構成, Sze Chung Chow Mar 2019

漫長的八十年代 : 蔬菜、菜農與香港構成, Sze Chung Chow

Lingnan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MPhil & PhD)

流行說法與學術文獻裡,香港戰後農業發展得益於始自1946年的蔬菜統營系統,八十年代逐漸被國内進口菜打擊。無論同情與否,菜農都被描繪為受害/被動者,本研究嘗試超越這視角,提出殖民管治大計既無法馴化菜農,後者亦不能被簡化為内地進口菜的受害者。

借助文化研究的歷史知識論(historical epistemology,見Hall, 2003)、歷史資本主義(historical capitalism,見 Polanyi 1957 ; Braudel 1982)、社會史/庶民研究(social history/ subaltern studies,見 Guha 1997 ; Scott 2009)、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見Latour 2005)等理論視野,本研究試圖開展以本地農業軌跡為本的批判進路,反思農業不斷重組的過程。

研究結果顯示:蔬菜業於殖民地年代並非馴服、被妥貼規管對象,業界積極在内地開設菜場,甚至一度可視為「中港融合」的「典範」,同時曝露出其限制。蔬菜業與市場競爭/發展並不矛盾,特大地理範圍裡的激進商品化,卻改寫了蔬菜、香港的性質與意義。

研究貢獻有三:首先為菜農及蔬菜提供了一種超越國族框架、發展主義的動態理解,補充香港研究、單一學科的狹隘視野;第二,文化研究、歷史資本主義、社會史/庶民研究、行動者網絡的交錯引用,與香港農業史對照和對話,亦豐富了這些潛藏互補可能性的理論傳統;第三,從庶民及蔬菜的角度,補充現存香港故事的某些空白。一方面鬆縛了關於農民及廣義香港人在論述上的被動性,另一方面攞脫人類中心的觀點,考察蔬菜的生產、消費、呈現、身份、規管等環節,如何局部地形構香港社會,及在更廣闊的尺度裡定位「香港」與其他地區的關係,提供一種將狹獈、簡化「本土」觀問題化的視角。

論文主要部份有五章,第一章介紹本研究所採用的方法,並闡釋有關的理論視野與本研究的相關之處及限制。第二章嘗試將新界「問題化」,指出「新界」與「内地」的區分,並非如官式文件般清晰和理所當然。第三章指出在政府統計數據裡「隱形」的農業部門,並不服務殖民地的國民經濟體系,有其自身邏輯與規律。第四章透過八十年代「毒菜心j的兩宗事件,重組所謂「香港農業式微」的社會及制度脈絡,並問題化「香港」和「内地」的對立。第五章分析近年成為本港「菜籃子」寧夏的供港菜場。筆者認為,與其說是「北進」,供港菜場自八十年代其實不斷向「北退」,是一個前境未見樂觀的「中港融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