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icles 1 - 30 of 79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18_大都會漁港 — 反思香港漁業發展, 羅 家輝 May 2018

18_大都會漁港 — 反思香港漁業發展, 羅 家輝

專題講座

1947年,英國殖民地部漁業顧問希克林(Frederick Hickling)來港考察,發現香港的漁業技術,比他到訪過的英國屬土都要先進,他認為1940年代香港的漁業發展水平,大致等同1890年代的英國本土—即英國漁業開始機動化的時代。1995年,美國生態學者沙芬拿(Carl Safina)在西太平洋島國帕勞(Palau)調查,準備撰寫專書《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Song for the Blue Ocean),在跟土著青年的對談中,得悉早前香港漁船的活珊瑚魚作業,對當地社會和生態帶來深遠影響……戰後半個世紀香港漁業經歷了甚麼變化是成功還是失敗?進步還是落後?本土還是國際?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深思。

常言道: 「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誠然,今天香港已不是「小漁村」。2010年施政報告宣佈香港水域禁止拖網後,香港仔、筲箕灣、青山灣陸續湧現鐵殼雙拖漁船,每對拖網漁船投資額約 3,000萬元。主流說法是今天漁業已是「夕陽行業」? 但有人認為今天香港漁業才「開始發展」?問題也許暫無定論,但上船親身了解後,必另有一番體會。


18_自然瑰寶,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8_自然瑰寶,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香港高樓大廈林立,人口稠密,卻擁有大片受保護地區,保護各種動植物及地質遺跡。1976年《郊野公園條例》通過,香港郊野公園的規模自此確立。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自1980年末開始發展,現時共有五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保護珍貴的海洋動植物。香港的岩石亦具有重大研究價值,政府設立地質公園,保護有過億年歷史的地質遺跡。米埔自然保護區是雀鳥天堂,上世紀各種漁農業活動促成今天的生態面貌;建立香港濕地公園旨在補償天水圍新市鎮發展所損失的生態環境,園內的人工濕地已成為不少動物的棲息之所。


20_基礎教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20_基礎教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教育被視為培養人才和推動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香港的教育發展源遠流長,始於宋朝已有相關的文字記載。直至晚清時期,香港的教育制度與中國各省縣無異,民辦學塾是主要的教育場所。香港開埠後,由華人及宗教團體籌辦的學校紛紛成立,中西式教育並行發展,而港英政府亦逐步承擔教育策劃者的角色。戰後政府分階段發展教育,並以普及化作為發展方向,成功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此後,政府不斷增加對教育的投放,市民的教育水平持續提高,為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9_運動競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9_運動競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現時不少香港人都熱愛參與足球和游泳等運動,原來許多體育項目最早是由英國人傳入。自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各種西式體育項目逐漸引入香港。起初,體育活動只是洋人的消遣娛樂。直至清末民初,中國屢遭西方列強侵略,人們提倡以「體育救國」,體育運動才開始在華人間流行。1960年代以後,政府著手推廣體育事務,不但加快興建各種運動設施,更投放大量資源培育人才,使體育運動愈加普及,香港的運動健兒在不同項目都有出色表現。


17_淪陷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7_淪陷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在日本軍政府的統治下,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日軍不但以殘酷的手段管治香港,又強迫遣返市民歸鄉,加上糧食嚴重不足,導致不少市民無辜喪命。即使有幸生存的人,他們的生活亦苦不堪言。面對物資短缺、物價飆升,以及日軍的嚴密監管,大部分市民都過著三餐不繼、誠惶誠恐的生活。另一方面,為鞏固在港統治,日軍多方面施行日化政策,除了下令採用日式地名,還透過教育和政治宣傳等手段努力灌輸日本文化及價值觀念。 本展覽將會展示日治期間香港社會的狀況,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


15_四大工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5_四大工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穿膠花」、「剪線頭」是不少老一輩香港人的集體回憶。1950年代,韓戰禁運、內地移民等因素促使香港工業起飛,使這個轉口港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工廠。當中「紡織及製衣業」、「塑膠及玩具業」、「鐘錶業」和「電子業」發展尤為突出,獲得了「四大工業」的美譽。這些港製產品價廉物美,遠銷歐美市場,取得了驕人成績,使「香港製造」品牌蜚聲國際。然而隨著內地在1978年推出改革開放政策,香港工廠相繼北移,四大工業亦逐步轉型。本展覽將介紹四大工業的發展,重溫香港製造業的黃金歲月。


16_中英禁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6_中英禁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中英街是香港最具特殊意義的一條街。嚴格而言,中英街並不算一條街,它是港深兩地接壤的禁區中的一處邊界,只是中間沒有鐵絲網或圍牆之類的分界物而已。香港只擁有這條街一半的管轄權,另一半屬於深圳。冷戰時期,中英街是分隔世界兩大政治陣營的主要邊界之一;一邊是社會主義的中國,另一邊則由資本主義的英國管治。不過,中英街的邊界線只有疏落的幾座界石,兩邊分屬中港兩地的居民可以自由往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英街是內地居民都期望一到的地方。最熱鬧時,一天就有近十萬人湧到這裏購物。本展覽將帶你走過中英街近百年潮起潮的變遷。


12_調景嶺的青天白日, 王 國儀 Oct 2017

12_調景嶺的青天白日, 王 國儀

專題講座

今日的西貢以「香港後花園」見稱,位於新界東部的離島地區,環抱山水,景色優美,是各歐美人士和影視紅星聚居之地,亦是各行山愛好者的週末好去處。不過,有誰會想到數十年來西貢經歷了滄海桑田?西貢調景嶺曾經是國民政府遺民的聚居點,依靠港英政府的救濟;而萬宜灣則曾是數個客家聚落的鄉土,村民以耕種和捕魚維生。1970年代起,調景嶺居民的經濟改善,逐漸遷出區外居住;而萬宜水庫的興建則使西貢移山填海,舊村落從此淹沒水底。是次是講座和考察將帶領參加者回到過去,認識西貢已消逝的歷史,感受昔日山區水鄉的情懷。


11_亞洲之光 — 香港古蹟燈塔遊蹤, Sun Wah Poon May 2017

11_亞洲之光 — 香港古蹟燈塔遊蹤, Sun Wah Poon

專題講座

香港開埠後不久迅速崛起成為歐美在遠東主要的貿易港口,每年在香港海域穿梭往還的中外船隻成千上萬。對於船隻來說航道安全至關重要,其中照明系統是水手賴以辦別方位,確認航道的主要港口設施。自十九世紀末,政府在香港主要的航道據點建設了多座燈塔,引領船隻進出港口,招徠貿易,締造繁榮。這些燈塔計有鶴咀燈塔(1875)、青洲燈塔(1875、1904)、哥連臣燈塔(1876)、橫瀾燈塔(1893)及燈籠洲燈塔(1912)等,現時都獲列為香港的法定古蹟。隨著科技進步,雖然燈塔的角色已不復當年,但其承載的歷史意義卻有增無減。是次講座暨考察活動將介紹各個主要燈塔的歷史故事及其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


10_「新市鎮」探研 — 荃葵青的舊貌新顏, Yue Sang Leung, Cho Nga Leung, Kwan Kin, Kenneth Wong May 2017

10_「新市鎮」探研 — 荃葵青的舊貌新顏, Yue Sang Leung, Cho Nga Leung, Kwan Kin, Kenneth Wong

專題講座

荃灣、葵涌及青衣是香港第一代新市鎮。早於1950年代,政府銳意在鄰近九龍的地區開闢土地,以「自給自足,均衡發展」為理念,拓展新市鎮。自此,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荃葵青便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規模的移山填海改變了原來的地貌;舊村落的搬遷重置騰出了發展空間;新道路網絡的建設打通了區內外的流動;各式樓房大廈的興建令人事活動驟增。是次講座暨考察活動以荃葵青的歷史發展為經,以新市鎮拓展為緯,細說區內數百年來的蛻變。


09_香港離島風光, Man Hing So Apr 2017

09_香港離島風光, Man Hing So

專題講座

香港除了繁華的都市面貌外,還有清幽閒靜的一面。香港的離島大多保留了其自然風貌和簡樸的鄉村風情。是次講座將為各位介紹香港別具特色的離島,包括塔門、東平洲、吉澳和蒲台島。其中有「香港南極」之稱的蒲台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1425年繪製的《鄭和航海圖》裡已有記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小小的島嶼曾居住高達2,000人,村民大多以捕維生,但隨漁業沒落,居民相繼遷出,現時島上雖然僅餘不到20名居民,卻仍然保留了豐富的人文資源。是次考察將帶各位到蒲台島感受當地的風土面貌和如畫的自然景色。


08_日軍侵港與聖士提反書院, Guopei Chen Jan 2017

08_日軍侵港與聖士提反書院, Guopei Chen

專題講座

1941年12月8日,日軍渡過深圳河正式向香港發動侵略戰。至平安夜,日軍攻至英軍在港島南端最後的一個據點—赤柱,兩軍爆發激戰。最終港督楊慕奇在聖誕日宣佈投降,為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正式揭開了序幕。現時赤柱仍遺下不少日軍侵略及管治的遺址,其中設於聖士堤反書院內的文物徑更為這段歷史保留了甚為珍貴的文化財產。


09_光影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09_光影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李小龍、成龍、周潤發、張曼玉,全盛時期的香港電影造就顆顆巨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香港電影是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徵,更是中文電影的先駒。要細說香港電影的發展可追溯至1896年洋人將電影傳入本港開始,之後香港成立了首間電影製作公司,正式開啟了本地的電影市場,可惜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和1941年開始的日據時期,令電影業一再受挫。幸而香港電影在光復後迅速復興,百花齊放,出品了許多膾炙人口之作,甚具本地特色。本展覽將帶大家一同回味這120年來光影交錯的歲月。


11_風俗習慣,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1_風俗習慣,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風俗習慣是人們透過長年累積、代代相傳的生活經驗而形成的行為模式和慣例,不同地方會因應地區社會和文化的差別而有所不同。由於風俗習慣的形成和地區的文化和社會有密切關聯,因此會隨著時代變遷以及和其他文化的接觸而改變。由於香港同時受到東西方文化影響,其風俗習慣亦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既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強烈影響,又體現出多元文化並存的特色。


10_公共安全,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0_公共安全,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由百多年前成立至今,警察和消防都是社會重要的公共安全機關。開埠後香港人口激增,罪案和火災頻生,但因早期社會資源有限,警隊和消防隊在維持治安與滅火工作上遇到不少困難。為了改善服務質素以及應付社會上的需要,警隊及消防隊銳意改革,除了完善裝備外,亦改革內部架構及行政制度,逐步發展成龐大且專業的隊伍。警隊及消防隊亦肩負教育大眾的工作,透過不同的活動傳遞滅罪及消防安全的訊息。憑著警隊及消防隊從不間斷為市民服務,使香港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14_大眾傳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4_大眾傳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香港市民之所以能對四方八面的消息瞭如指掌,全賴本地蓬勃的傳播媒介。本港報業及廣播事業(電台與電視)發展迅速,加上香港擁有最先進的電訊科技,因此吸引了不少國際通訊社以及報章和廣播公司,在香港設立亞太區總部或辦事處,從而確立了香港作為區域通訊中心及廣播樞紐的重要地位。現時本港主要的傳播媒介有52份日報,三家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一家政府電台,以及三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等,為本地觀眾和聽眾提供不同種類的資訊和節目。本展覽會介紹本地主要傳播媒體的發展。


12_航通世界,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2_航通世界,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現時,香港與世界各地交往頻繁,航運業為本土經濟帶來可觀收入。早在唐代開始,香港已經與外國有海上貿易的來往。後來香港開埠,各國人士,以至華僑都對中國貨品有一定需求。為開發這個龐大市場,南北行應運而生,進一步推動香港航運貿易的發展。現時,香港國際航運規模宏大,港口的輔助設施眾多,政府海事處亦負責為各類船隻提供協助。此外,貨櫃碼頭的發展亦跟航運增長相輔相成-隨著社會進步,碼頭苦力不復存在,現時的貨櫃碼頭都設有先進機械,裝卸貨櫃的效率相應提升,吸引更多貨船使用香港的港口服務。


13_寨城風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3_寨城風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九龍寨城」曾經是一個神秘的國度,也是罪惡的標籤。是甚麼原因令寨城一直背負著各種污名?寨城裡的人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要查探寨城的真相,必需從歷史中翻尋蛛絲螞跡。

九龍寨城的爭議源於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裡的一項條文,中英兩國自此為了寨城的治權爭持不下,糾纏了近百年。英國、中國、香港三地政府因此難以在寨城裡執法,以致形成「三不管」的局面,寨城亦變成黃賭毒的集中地。本展覽將由19世紀開始,帶你經歷九龍寨城百多年來的風雨,為你揭開寨城神秘的面紗。


06_從德輔道中看香港的歷史軌跡, Ka Kin, Kelvin Chow Nov 2016

06_從德輔道中看香港的歷史軌跡, Ka Kin, Kelvin Chow

專題講座

昔日德輔道中建有不少古味盎然的英國及歐陸式建築,極富殖民地色彩。現今兩旁商業樓宇林立,人群穿梭其中,往往忽略這裡既是香港政經中心,亦是文康之地。德輔道中不只展現出香港商業發展的成果,亦蘊藏著大小不同的故事,見證香港人辛勞的足印。


05_追尋戰前香港華人, Sun Pao, Joseph Ting Oct 2016

05_追尋戰前香港華人, Sun Pao, Joseph Ting

專題講座

在英國的殖民管治下,香港華人漸漸學會生活處世,以至生財謀利之道,一方面組織團體與政府爭取議事空間,另一方面與外國人合作發展。戰前香港不乏赫赫有名的華人領袖,他們在政商界甚具影響力,為香港歷史作出莫大的貢獻。

2016年10月5日,講者丁新豹博士就「追尋香港戰前華人」為主題,與參加者分享香港戰前顯赫的華人事跡。


04_香港航運與港口發展與變遷, Kwong Lim Tam Jun 2016

04_香港航運與港口發展與變遷, Kwong Lim Tam

專題講座

自唐宋以降,位處華南一隅的香港一直是船隻南北往返中國沿岸的重要通道。英國佔領後,香港以自由港作招徠,轉口貿易迅即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戰後隨著香港華人船東的崛起,香港航運業發展非常蓬勃,港口設施也日益完備。近年配合國家的經濟策略,香港航運業與港口發展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


03_街名背後的香港史, Chi Pang Lau Apr 2016

03_街名背後的香港史, Chi Pang Lau

專題講座

香港的街道命名經歷過多個階段,採取過不同的方式和機制,形成今日百花齊放的局面。香港開埠早期的街道名稱多以人名命名,而近年則普遍以地區特徵加上吉祥字詞組成,各具特色。在這些街道名稱的背後,往往都有一些值得探索的歷史故事。劉智鵬博士於講座中講解一些香港街道名稱的背景由來,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本地歷史。


02_香港人口的組成與流動, Chi Pang Lau Jan 2016

02_香港人口的組成與流動, Chi Pang Lau

專題講座

No abstract provided.


01_從房屋看香港歷史, Chi Pang Lau Jan 2016

01_從房屋看香港歷史, Chi Pang Lau

專題講座

No abstract provided.


口述歷史工作坊 (一) : 概念、方法與運用,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Jan 2016

口述歷史工作坊 (一) : 概念、方法與運用,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口述歷史工作坊

No abstract provided.


口述歷史工作坊 (二) : 訪談問題設定,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Jan 2016

口述歷史工作坊 (二) : 訪談問題設定,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口述歷史工作坊

No abstract provided.


03_規劃我城,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6

03_規劃我城,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為什麼重要的政府機關都集中在香港島?為什麼中環是香港的商業中心?為什麼新市鎮都位於新界?原來這一切都能夠從香港城市規劃的歷史中找到答案。1842年,英國政府接管香港之時,香港只是一個荒涼的小島,當時英政府選定了中環一帶作為發展商埠的據點,在中環、上環、灣仔設立政府機構,並劃出了英人專用的「維多利亞城」,在城內發展商業活動。後來人口持續上升,香港島已經不敷應用,於是政府著手開發九龍半島及新界。戰後,政府積極開發新市鎮,將市區人口分散至新界,以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經過170多年的移山填海,香港終發展成今天的繁華都會。


05_殖民建築,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6

05_殖民建築,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1841年香港成為殖民地後,在英國管治下開啟了東西交融的歷史。隨著政治、軍事、經濟等需要的發展,大批歐式建築亦隨即在香港出現。然而,因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其地質條件亦和歐洲地區大有分別,故建築師也需要因地制宜,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不斷作出調整,務求適應本地環境。加上,建築師各有不同文化和藝術追求,令融合東西方風格和設計的建築百花齊放,構成了香港獨特的殖民地建築風格。


口述歷史訪談 : 指引及舉隅,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Jan 2016

口述歷史訪談 : 指引及舉隅,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口述歷史工作坊

No abstract provided.


口述歷史工作坊 (三) : 編寫口述歷史文字稿,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Jan 2016

口述歷史工作坊 (三) : 編寫口述歷史文字稿,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口述歷史工作坊

No abstract prov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