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icles 1 - 11 of 11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12_調景嶺的青天白日, 王 國儀 Oct 2017

12_調景嶺的青天白日, 王 國儀

專題講座

今日的西貢以「香港後花園」見稱,位於新界東部的離島地區,環抱山水,景色優美,是各歐美人士和影視紅星聚居之地,亦是各行山愛好者的週末好去處。不過,有誰會想到數十年來西貢經歷了滄海桑田?西貢調景嶺曾經是國民政府遺民的聚居點,依靠港英政府的救濟;而萬宜灣則曾是數個客家聚落的鄉土,村民以耕種和捕魚維生。1970年代起,調景嶺居民的經濟改善,逐漸遷出區外居住;而萬宜水庫的興建則使西貢移山填海,舊村落從此淹沒水底。是次是講座和考察將帶領參加者回到過去,認識西貢已消逝的歷史,感受昔日山區水鄉的情懷。


11_亞洲之光 — 香港古蹟燈塔遊蹤, Sun Wah Poon May 2017

11_亞洲之光 — 香港古蹟燈塔遊蹤, Sun Wah Poon

專題講座

香港開埠後不久迅速崛起成為歐美在遠東主要的貿易港口,每年在香港海域穿梭往還的中外船隻成千上萬。對於船隻來說航道安全至關重要,其中照明系統是水手賴以辦別方位,確認航道的主要港口設施。自十九世紀末,政府在香港主要的航道據點建設了多座燈塔,引領船隻進出港口,招徠貿易,締造繁榮。這些燈塔計有鶴咀燈塔(1875)、青洲燈塔(1875、1904)、哥連臣燈塔(1876)、橫瀾燈塔(1893)及燈籠洲燈塔(1912)等,現時都獲列為香港的法定古蹟。隨著科技進步,雖然燈塔的角色已不復當年,但其承載的歷史意義卻有增無減。是次講座暨考察活動將介紹各個主要燈塔的歷史故事及其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


10_「新市鎮」探研 — 荃葵青的舊貌新顏, Yue Sang Leung, Cho Nga Leung, Kwan Kin, Kenneth Wong May 2017

10_「新市鎮」探研 — 荃葵青的舊貌新顏, Yue Sang Leung, Cho Nga Leung, Kwan Kin, Kenneth Wong

專題講座

荃灣、葵涌及青衣是香港第一代新市鎮。早於1950年代,政府銳意在鄰近九龍的地區開闢土地,以「自給自足,均衡發展」為理念,拓展新市鎮。自此,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荃葵青便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規模的移山填海改變了原來的地貌;舊村落的搬遷重置騰出了發展空間;新道路網絡的建設打通了區內外的流動;各式樓房大廈的興建令人事活動驟增。是次講座暨考察活動以荃葵青的歷史發展為經,以新市鎮拓展為緯,細說區內數百年來的蛻變。


09_香港離島風光, Man Hing So Apr 2017

09_香港離島風光, Man Hing So

專題講座

香港除了繁華的都市面貌外,還有清幽閒靜的一面。香港的離島大多保留了其自然風貌和簡樸的鄉村風情。是次講座將為各位介紹香港別具特色的離島,包括塔門、東平洲、吉澳和蒲台島。其中有「香港南極」之稱的蒲台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1425年繪製的《鄭和航海圖》裡已有記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小小的島嶼曾居住高達2,000人,村民大多以捕維生,但隨漁業沒落,居民相繼遷出,現時島上雖然僅餘不到20名居民,卻仍然保留了豐富的人文資源。是次考察將帶各位到蒲台島感受當地的風土面貌和如畫的自然景色。


08_日軍侵港與聖士提反書院, Guopei Chen Jan 2017

08_日軍侵港與聖士提反書院, Guopei Chen

專題講座

1941年12月8日,日軍渡過深圳河正式向香港發動侵略戰。至平安夜,日軍攻至英軍在港島南端最後的一個據點—赤柱,兩軍爆發激戰。最終港督楊慕奇在聖誕日宣佈投降,為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正式揭開了序幕。現時赤柱仍遺下不少日軍侵略及管治的遺址,其中設於聖士堤反書院內的文物徑更為這段歷史保留了甚為珍貴的文化財產。


09_光影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09_光影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李小龍、成龍、周潤發、張曼玉,全盛時期的香港電影造就顆顆巨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香港電影是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徵,更是中文電影的先駒。要細說香港電影的發展可追溯至1896年洋人將電影傳入本港開始,之後香港成立了首間電影製作公司,正式開啟了本地的電影市場,可惜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和1941年開始的日據時期,令電影業一再受挫。幸而香港電影在光復後迅速復興,百花齊放,出品了許多膾炙人口之作,甚具本地特色。本展覽將帶大家一同回味這120年來光影交錯的歲月。


13_寨城風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3_寨城風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九龍寨城」曾經是一個神秘的國度,也是罪惡的標籤。是甚麼原因令寨城一直背負著各種污名?寨城裡的人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要查探寨城的真相,必需從歷史中翻尋蛛絲螞跡。

九龍寨城的爭議源於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裡的一項條文,中英兩國自此為了寨城的治權爭持不下,糾纏了近百年。英國、中國、香港三地政府因此難以在寨城裡執法,以致形成「三不管」的局面,寨城亦變成黃賭毒的集中地。本展覽將由19世紀開始,帶你經歷九龍寨城百多年來的風雨,為你揭開寨城神秘的面紗。


11_風俗習慣,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1_風俗習慣,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風俗習慣是人們透過長年累積、代代相傳的生活經驗而形成的行為模式和慣例,不同地方會因應地區社會和文化的差別而有所不同。由於風俗習慣的形成和地區的文化和社會有密切關聯,因此會隨著時代變遷以及和其他文化的接觸而改變。由於香港同時受到東西方文化影響,其風俗習慣亦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既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強烈影響,又體現出多元文化並存的特色。


10_公共安全,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0_公共安全,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由百多年前成立至今,警察和消防都是社會重要的公共安全機關。開埠後香港人口激增,罪案和火災頻生,但因早期社會資源有限,警隊和消防隊在維持治安與滅火工作上遇到不少困難。為了改善服務質素以及應付社會上的需要,警隊及消防隊銳意改革,除了完善裝備外,亦改革內部架構及行政制度,逐步發展成龐大且專業的隊伍。警隊及消防隊亦肩負教育大眾的工作,透過不同的活動傳遞滅罪及消防安全的訊息。憑著警隊及消防隊從不間斷為市民服務,使香港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14_大眾傳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4_大眾傳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香港市民之所以能對四方八面的消息瞭如指掌,全賴本地蓬勃的傳播媒介。本港報業及廣播事業(電台與電視)發展迅速,加上香港擁有最先進的電訊科技,因此吸引了不少國際通訊社以及報章和廣播公司,在香港設立亞太區總部或辦事處,從而確立了香港作為區域通訊中心及廣播樞紐的重要地位。現時本港主要的傳播媒介有52份日報,三家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一家政府電台,以及三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等,為本地觀眾和聽眾提供不同種類的資訊和節目。本展覽會介紹本地主要傳播媒體的發展。


12_航通世界,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7

12_航通世界,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現時,香港與世界各地交往頻繁,航運業為本土經濟帶來可觀收入。早在唐代開始,香港已經與外國有海上貿易的來往。後來香港開埠,各國人士,以至華僑都對中國貨品有一定需求。為開發這個龐大市場,南北行應運而生,進一步推動香港航運貿易的發展。現時,香港國際航運規模宏大,港口的輔助設施眾多,政府海事處亦負責為各類船隻提供協助。此外,貨櫃碼頭的發展亦跟航運增長相輔相成-隨著社會進步,碼頭苦力不復存在,現時的貨櫃碼頭都設有先進機械,裝卸貨櫃的效率相應提升,吸引更多貨船使用香港的港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