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Socie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icles 1 - 25 of 25

Full-Text Articles in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Societies

脫困的情節.被困的人生 : 從成長小說的角度討論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 Ki Ki Li Jan 2017

脫困的情節.被困的人生 : 從成長小說的角度討論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 Ki Ki Li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本論文試從成長小說的角度,探討小說中白梅的女性意識,從遺失自我、自我意識醒覺到實踐自我的整個歷程,討論她如何逃離父權社會,建立自我,成為一個獨立個體。除了以成長小說理論分析白梅從妓女到母親的成長歷程,還會佐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的人格論和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展示白梅的心理變化。接著,論文會討論白梅在父權社會下脫困的方式──成為給予男性生命的母親。

小說中可以看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性,即使生活在矛盾之中,受到社會壓迫,仍然嘗試掙脫求存。這正是黃春明筆下小人物的特色:雖然社會地位卑微,受盡屈辱,卻依然嘗試去解決問題。〈看海的日子〉歌頌了小人物白梅在強大的壓力下生存下去的毅力和精神。


羊圈外的常春藤, Ling Law Jan 2017

羊圈外的常春藤, Ling Law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故事主人公雨陽生於一個養羊的家庭。十四歲那年,他家的羊場被政府收回而要迫遷,他的家庭因此發生劇變。他與父親從郊區搬到觀塘市區生活,心裡卻一直惦掛着童年羊場走失的那隻小羊。面對城市生活的壓迫和童年的創傷,他以重金屬音樂作為精神領地,組織樂隊得到生活寄托。同時,他在工作的玩具店邂逅女主人公慕嵐。怎料樂隊受「活化工廈」計劃影響而解散,而租住的工廈單位亦被地政署發現,他面臨第二次無家可歸的慘況。

面對種種壓迫,他最終又能找回那隻走失的小羊嗎 ?

每個人都需要空間。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城市發展以大量高樓擴展人們的生活空間,然而,這些高樓卻正慢慢侵蝕我們的心靈土地。

願這片土地,能夠滋養出嫩綠的常春藤。


論甲骨文合文與現今合字書寫, Yuk Kwan Ma Jan 2017

論甲骨文合文與現今合字書寫, Yuk Kwan Ma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合文又稱為合書,即指把兩個或以上的漢字合寫,構成一個文字單位。合文是古漢字中一種特殊但又常見的現象,在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文字中都不難找到合文的蹤跡。與合體字不同,合文只在書寫層面上把文字結合起來,對其字音及字義均沒有產生影響及變化。

就目前現有的出土文獻顯示,合文的現象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更可謂大盛於戰國時期,及至秦漢時期,合文的數量才逐漸減少。而《甲骨文編》、《金文編》、《戰國文字編》、《古文字類編》等記錄古文字的專書,均有專闢「合文」一項,收錄了不同數量同時又為數不少的合文,足見合文於古文字發展中的重要性,而此類專書亦大大方便了後世對於合文的研究。因此,雖然現今合文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研究古文字合文的現象對了解漢字的歷史及演變就有很大的幫助。

縱使古文字合文的盛況難以再於現今社會出現,但有不少以合字書寫方式的文字仍然得以在現今社會流傳,如「招財進寶」這個為人所熟識的字,更有不少出自網上討論區的「合字書寫」創作,這種書寫方式與古文字合文的形式或多或少有相似之處。故本論文將先以甲骨文合文的例子作分析,探求合文的定義、結構、使用情況及衰微的原因,並將以現今合字書寫的例子作討論,研究合字書寫於現今社會的可行性。


啞女, Shuk Man Lui Jan 2017

啞女, Shuk Man Lui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一個個性解放、身體不受拘束的年代。 一個躁動不安、倫理道德顛覆的故事。

性的苦悶、生的苦悶、社會的苦悶,它們誘惑她、喚醒她,可又壓抑她。沉醉在夢中不醒不行,但夢醒了,又是否有路可走?

啞女素貞對被下派到鄉下當小學教員的劉先生暗生情愫,母親與小舅私通,愛上不可愛的人,長期被壓抑的慾念,一步步將之推向悲劇。一對農村母女相互交織的命運,她們該如何自處?

隨著婦女解放,女性性慾仍不被承認,婦女們飽受道德規範煎熬。故事力求展現在這光怪陸離的病態農村社會,人慾的膨脹、人性的腐敗墮落、人情的冷暖。迥異的時代,不變的故事。


明清筆記小說所見鬥蟋蟀之風, Yee Man Choi Jan 2017

明清筆記小說所見鬥蟋蟀之風, Yee Man Choi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鬥蟋蟀,或鬥促織,民間歷史悠久的搏戲之一。蟋蟀雖小,但魅力遍及各階層。上至皇族高官,下至平民下人,無不著迷,甚至達到沉迷的狀態。玩蟋蟀也由最初一種消閒解悶玩意演變成賭風。文字記載早於唐末五代,深宮婦女養蟋蟀作解悶之用。其後蟋蟀發展成為賭具之一,明清兩代更是鬥蟋蟀的「盛世」。筆記小說言簡意賅,內容上多不拘類別,有聞即錄,包羅萬有,題材涉獵廣,包含天文地理、風俗民情及軼聞軼事。另外不少故事取材於民間,故作品意念、內容不乏真實性,有着真實生活的痕跡。《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明代筆記小說大觀》及《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清代筆記小說大觀》有三大優點,分別是收輯齊全、脈絡清晰和注重質量。本文重點選取並分析相關條目,從筆記小說記載的相關事件、人物、社會風氣為佐證,包括擇與「蟋蟀」、「促織」賭風、社會狀況相關者,擬用文本互涉的方式進一步探討鬥蟋蟀之風對明清時期社會、民生的影響,希望能以明清兩朝的時間線歸納出相關影響是由哪些因素促使而成,最後嘗試從條目記載發現與前研究者有別的新線索、新觀點。


香港話中特有的程度副詞, Yin Kwan Chu Jan 2017

香港話中特有的程度副詞, Yin Kwan Ch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粵方言的語法與現代漢語非常不同,尤其是港式中文的用字更是與眾不同。香港人說話時喜歡使用大量程度副詞以加強語氣,於是近年出現不少香港獨有的程度副詞,它們的用法和效果比起現代漢語已有的程度副詞更是別具特色。受網絡媒體以白話文傳播新聞的影響,,因此,本文將通過分析十個香港特有的程度副詞例子,從而探討現時港式程度副詞的四個特色,探討現時香港使用程度副詞的情況。

本文主要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集中介紹較少被談論到的港式程度副詞,分述十個程度副詞在新聞和日常溝通中的使用方法,並以網絡報導的內文為例句,列出它們和其他詞類的搭配情況。十個例子分別是OK、認真、真心、無敵、終極、堅、有啲、鬼咁、丁丁咁、幾咁。

第二部份主要討論四個香港程度副詞的特色,並會以本文介紹的十個例子作論述,討論為何港式程度副詞可以單獨使用、會受英語影響而出現、會從實詞虛化成副詞、程度義不明顯。

最後結語部份會總括香港程度副詞的現時狀況和對未來香港的程度副詞發展作出期望。


改編與創造,論哪吒故事的前世今生, Pui Shan Lin Jan 2017

改編與創造,論哪吒故事的前世今生, Pui Shan Li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提起中國文學作品裡的叛逆神童,大家都會想起哪吒。他雖然年紀輕輕,卻有大鬧東海的本事,後來更以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方式自盡。他的故事人人都耳熟能詳,但哪吒的故事是怎麼來的呢?它經歷了多少個版本,才變成我們今天熟知的故事?它在現代文學中又是怎樣被傳承?

民間經典傳說與神話自古多以不同的文學形式傳承,同一個故事可以藉由詩詞、話本、章回小說等形式流傳。只是當中情節會隨時代轉變、編者意願等不同因素而與原著有多少出入。例如《封神演義》是取材自宋元《武王伐紂平話》 ,加入姜子牙與諸神合力伐紂興周的神怪之事寫成的。由此可見,改編經典故事並非現代文學所獨有的創作手法。而首個以現代小說技巧重新書寫民間經典傳說的,就是中國現代文學之巨人魯迅。他的著作《故事新編》是由八篇中國古代傳奇故事改編而成,是一本具現代社會意義、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編小說集。這種以經典故事為現代精神之載體的創作手法,為後人所仿效,以致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得以被賦予全新的精神面貌。

本論文將關注哪吒故事的流變,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改編版本,探索其分別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作家筆下的版本差異。本文將取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西西《陳塘關總兵府家事》和蔡明亮電影《青少年哪吒》為現代哪吒故事例子,藉此歸納整理經典故事改編的手法和現代意義。


台山與香港兩地粵語疑母字今讀之比較, Pui Ling Tam Jan 2017

台山與香港兩地粵語疑母字今讀之比較, Pui Ling Tam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身處香港,說香港粵語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平常說的「我」字,有沒有想過它的聲母來自於古疑母呢?再問,「魚」字、「玩」字,竟然都是來自於古疑母。那為何來自同一個古聲母如今卻有三種不同的聲母讀音呢?再看臨近地區台山,以上三字的聲母讀音卻沒有分歧。相近的地區中竟然會有這麼大分別的語音差異,當中必有緣故。故此,引起筆者對兩地疑母是否同源的探討。

透過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疑母來到中古基本上已沒太大變化,把台山、香港這兩個親屬語言與中古疑母嘗試連成一條對應的脈絡。中古疑母與香港粵語的對應中有較清晰的規律:洪音前保留中古疑母特徵,細音前演化成半元音[j]。

台山方言卻不一樣,它不分「等」地保留疑母濁鼻音濁塞音特徵,並且保留[i]介音,亦無撮口呼,入聲方面在陰入、陽入之下再細分兩種。種種特徵呈現出疑母於兩地的差異甚大,筆者推論台山方言疑母字對應先秦時期。從歷史痕跡上推測今台山方言受南越早期語言影響,現時多數南越後裔聚居地博白縣一帶,其地佬話保留較多的古音成分,與台山方言不相伯仲。故認為博白地佬話與台山方言脫不了關係,其對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入聲方面同樣有四種分法:上陰入、下陰入、上陽入及下陽入

2. 大多疑母字保留古讀音

3. 保留[i]介音

4. 沒有撮口呼

5. 兩地疑母均可與開口呼、合口呼相拼


偷窺的幻想外遇 : 李翰祥鏡頭下的金‧瓶‧梅, Uen Chi Poon Jan 2017

偷窺的幻想外遇 : 李翰祥鏡頭下的金‧瓶‧梅, Uen Chi Poo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提及李翰祥的風月片,總有評論家落入男性凝視(male gaze)的簡單批判。可見他們在李氏跨越七十至九十年代的《金瓶梅》風月片系列中,完全無視了女角色間的凝視、偷窺和偷聽。她們表面是忠於父權的妻子或僕人,暗地裡卻是偷窺得不亦樂乎繼而外遇的淫婦。李氏挪用原著的色情元素,以晚明資本主義下的道德失序,回應香港七十年代金錢至上、權威不受信任的意識。當時社會不再熱衷傳統倫理,投身於色情片熱潮中,因此觀眾享受的不單是李氏鏡頭下的美人,也是她們在凝視中拓展身分,主動開發情慾的反叛精神。她們甚至不怕男性凝視,最怕男性不凝視,因此搔首弄姿、嬌聲嬌氣,時而淫蕩,時而溫柔,讓至高無上的西門慶拜倒在她們裙下。

本文主要分析《風流韻事(蕙蓮篇)》(1973)、《金瓶雙艷》(1974)和《金瓶風月》(1991)中的四位女主角:金蓮、春梅、瓶兒和蕙蓮。探討李氏如何表現凝視間的陰性認同,並從女性間的認同分析她們對情慾的不同追求,如何(不)抗衡以西門作代表的父權,以一雙媚眼遊走於婚姻的曖昧地帶。


論電影《刺客聶隱娘》的創造性背叛, Ho Wai Kan Jan 2017

論電影《刺客聶隱娘》的創造性背叛, Ho Wai Ka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唐人裴鉶筆下的〈聶隱娘〉,當中的主人公——女俠聶隱娘的身段和形象突出而經典,素來是被文人作家改編的對象。她的身影遍布多個朝代的民間故事。到了二十世紀,侯孝賢遇上了〈聶隱娘〉,其神秘兮兮、來去無踪的形象,促使他及其創作團隊,把〈聶隱娘〉改編為電影《刺客聶隱娘》,講述一個屬於當代人的寫實故事。《刺客聶隱娘》上映距今接近兩年,論述兩個文本相異之處的學術論文猶如雨後春筍,但這些論文多集中於探討電影的拍攝與鏡頭美學、文本內容表面上的異同,及純粹分析歷史的背景,欠缺了對主題改變的探討,而及以歷史為改編基調和形象改變的目的;本文亦以西方理論「創造性背叛」及「誤讀」,探討其改編的過程,這也是本文的研究價值所在之處。

本文主要以四部分分析《刺客聶隱娘》的「創造性背叛」。第一部分為兩個文本的情節,作為分析的引入。第二部分為「創造性背叛」及「誤讀」的定義,「誤讀」概念與「創造性背叛」概念相輔相成,故以此作補充。第三部分為侯孝賢導演的「背叛」動機,以便下文分析《刺客聶隱娘》對〈聶隱娘〉的背叛。第四部分則會分析兩個文本故事背景、主題思想,以及主人公身份形象的相異之處,即背叛的手段,從而完整的探討整個背叛與誤讀的過程。


影子, Ka Tak Lam Jan 2017

影子, Ka Tak Lam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簡言之,〈影子〉是一部敘述「影子」如何存在於父子關係間的短篇小說。敘述者「我」生於一個平凡的家庭,父親的性格與行為卻笨拙得不平凡,於是「我」以嘲諷他為逸樂,同時希望自己成長以後,能夠擺脫父親不良性格的影子,將自己,以致自己的下一代,導離上一代的牽絆;可是,「我」卻在過程中發現,自己兒子承接了自身的世故和涼薄,也正是自己的影子,使「我」在力圖改變之下顯得十分乏力。終究,努力是努力,成果是成果,就像人生中更多的別的事情一樣。

文中所謂的「影子」,就是隱含了一代父子的關係當中父對子的薰陶,而這種影響卻又不僅僅限於一代之中。當一代兒子成長為父親以後,其對待兒子,又或是教育兒子的方法,或多或少會受到自己成長過程的陶染,這樣代代傳繼的效應,又恰似影子一般,是必然會發生的。


淺析黎紫書筆下的國族書寫 : 以〈國北邊陲〉和《告別的年代》為例, Man Sze, Amy Tse Jan 2017

淺析黎紫書筆下的國族書寫 : 以〈國北邊陲〉和《告別的年代》為例, Man Sze, Amy Tse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黎紫書在文學獎項的出色表現受人注目,崛起於九十年代的馬華文壇,她對人性的精鍊掌握顯示了她作為小說家的出色技藝。她的作品反映了馬華文學的不同面向。

馬華文學被外界視為邊緣文學,當中或以世界華文文學角度觀之。研究馬華文學學者的討論主題大多圍繞着馬華文學的身分問題進行探究。文本首先介紹華語語系研究作為新興的學術概念,其去中心傾向,強調了不同地區華語文學體系的主體性,有助重新思考馬華文學的定位─指出馬華文學作為區域文學的身分特徵,如「小文學」等。

本文從「身分」話題開展討論,思考黎紫書的新生代作家身分在馬華文學的特殊性,展現了與前代不同的文學視角。討論她所身處的時代與地域,提供了更豐富的文學土壤和養份,使其書寫題材和技法呈現現代以至後現代性。 筆者選取了黎紫書的短篇小說《國北邊陲》和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進行分析,希望通過討論當中的身分問題,理解黎紫書對馬華國族身分的思考。二者所書寫的語境皆不同,前者是對華族的遙遠想像及回應,後者則為作者對其成長年代的記錄與回應。


韓寒散文作品語言特色及其變化之分析, Wing Man Chan Jan 2017

韓寒散文作品語言特色及其變化之分析, Wing Man Cha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韓寒的散文寫作手法別樹一格。在1999年,韓寒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即席創作,以〈杯中窺人〉一文奪下首獎。他自此踏上了散文創作之路,出版不同的散文集,如《通稿2003》、《飄移中國》、《青春》等。當網絡熱潮興起,他在博客發佈大量的散文,內容主題多樣,漸具個人寫作特色。而隨時間的推移亦可看出他的散文風格上有所轉變。

本文選取韓寒不同時期的散文集作研究對象,包括:《零下一度》、《通稿2003》、《青春》、《飄移中國》、《出發》和《我所理解的生活》,從語音、語匯、修辭和語法四方面,分析其散文作品寫作語言特色及變化。

首先有緒論作簡介,其後進入正文部份。正文第一節分析韓寒散文作品的語音的特色,第二節分析韓寒散文作品的詞匯使用上的特色,第三節分析韓寒散文作品的修辭特色,第四節分析韓寒散文作品的語法特色,第五節分析韓寒散文語言特色有以上變化的原因。最後為總結。


《粵音正讀字彙》反切注音商榷, Kwing Sheung Lam Jan 2017

《粵音正讀字彙》反切注音商榷, Kwing Sheung Lam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現時坊間能夠找到的粵音字典眾多,當中對現時粵音影響最大的非《粵音正讀字彙》莫屬。此書記錄了一萬多個粵讀音,強調「正讀」,即是以《廣韻》的反切注音作為主要依據,每個音讀均配以反切,決不接受有別於「正讀」的常讀錯音。編者在處理繁多的反切注音時,偶有不慎而出現錯漏,這方面值得注意。

本文針對此書的三個可商榷之處作一綜合分析。第一、此書以配詞方式注音,音隨義異。但是一些音讀和字義未按照《廣韻》或其他韻書、古注所記的配對,出現甲音配以乙義,乙義配以甲音的情況。第二、此書一些反切及被切字的讀音非完全吻合;另外一些反切並未與韻書中字義的反切完全對應。第三、此書的異讀情況甚多,甚至一些異讀音已非為時下人所知,筆者認為沒有一一列出的必要。


淺析明末清初的給予句標記及「畀」字的語法功能和語法化過程 : 以木魚書《花箋記》和《二荷花史》作例, Sin Ting Lam Jan 2017

淺析明末清初的給予句標記及「畀」字的語法功能和語法化過程 : 以木魚書《花箋記》和《二荷花史》作例, Sin Ting Lam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畀」字在現今粵語中身兼多個語法功能,包括給予義、使役動詞和被動標記用法。一個字能夠從實詞義虛化成介詞義,必定經過語法化過程。本文以木魚書著作《花箋記》和《二荷花史》作為研究文本,淺析「畀」字在兩書的用法和語法改變。先搜集兩書中的給予義標記用法,並以共時的研究探討其和「過、與」的競爭關係。以及「畀」字的不同語法功能,發展為工具標記、使役動詞和被動標記的語法化過程及其原因,透過木魚書著作《花箋記》和《二荷花史》了解當時粵語的語法特點與木魚書格律的關係。

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略論研究原因、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先整理兩書中給予義標記用例,透過考察三者的語法功能和使用頻率分析與格標記弱化的原因;第三章先述「畀」四個語法功能,並討論《花箋記》和《二荷花史》「畀」字工具標記和被動標記的語法化過程。第四章總結兩條語法化過程及論文的局限。


禪讓與先秦儒家之關係 : 以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為討論中心, Hoi Tik Chan Jan 2017

禪讓與先秦儒家之關係 : 以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為討論中心, Hoi Tik Cha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禪讓思想,自先秦已見,多載於堯舜之事。而近世出土之郭店楚墓竹簡,內含多種儒家文獻,其中〈唐虞之道〉一文極倡堯舜禪讓之事,直認為「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學人據此文而提出各說:或謂〈唐虞之道〉為戰國中期禪讓思潮一時之產物,雖近儒家思想,而其後之儒者實無倡禪讓;或謂是文極重禪讓,顯其不屬儒家著作;或謂儒家重禪,〈唐虞之道〉即其反映。學人不僅爭議於〈唐虞之道〉屬儒家思想與否,而儒家在禪讓之態度亦未有定論。故筆者欲探禪讓與先秦儒家之關係。

本文論述以簡文〈唐虞之道〉為討論中心,分析文中禪讓思想之內涵,再探究先秦儒家代表作《論語》、《孟子》、《荀子》三書在禪讓之態度;其見用本文,為《論語》、《孟子》二書所述堯舜事,《荀子》在〈正論〉之論禪讓者。比較〈唐虞之道〉與儒家三書,乃見禪讓與先秦儒家之關係。


馮小青本事戲曲改編 : 以《春波影》、《風流院》及《療妬羮》為例, Chi Wai Cheung Jan 2017

馮小青本事戲曲改編 : 以《春波影》、《風流院》及《療妬羮》為例, Chi Wai Cheu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馮小青為明代才女,其流傳的詩文有十多首。十八而亡,早夭的小青為明清文人同情,在明清時期引起一股小青熱潮,多齣以小青為藍本的戲曲作品誕生,而《紅樓夢》的林黛玉一角,亦是受小青影響而成。 本文因而選取其中三齣最具代表性的戲曲作品——《春波影》、《風流院》及《療妬羹》,討論它們與小青本事的關係。從而分析戲曲史上小青故事及形象的流變。 本文主要分析《小青傳》和三種戲曲作品在情節安排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差異。第一章為全文諸論。第二章分析《小青傳》中重要情節及人物形象。第三章依照第二章的分析,與三劇比較對照,分別出傳記與劇本在情節及人物上的差異。最後,本文比較三劇,分析三劇在改編上的共性以及差異。第四章分析三劇與《牡丹亭》重合之處。第五章為小青在劇中的形象分析。第六章為總結。


論《西遊記》中悟空與六耳獼猴之重像關係及其文本中之意蘊, Hung Wah, Anson Lau Jan 2017

論《西遊記》中悟空與六耳獼猴之重像關係及其文本中之意蘊, Hung Wah, Anson La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往西天取經一路上遭受重重劫難。他們一行人的佛性在經歷一次次試鍊後得以昇華。當中最為奇特及對悟空最大的考驗當數“六耳獼猴"之劫難,即第四十五難“再逐心猿”及第四十六難“難辨獼猴”。書中指悟空為“天產石猴”,乃以天為父、以地為母的自然之子,其存在具有唯一性。然而,文中偏偏出現了與悟空“同象同音”的六耳獼猴。他的出現甚為神秘,除如來以外,無人識得他類屬“混世四猴”中之“六耳獼猴”。可惜書中對六耳獼猴記載甚少;又有多處因限知敘事而產生情節空白,為後人留下不少疑點;同時亦鮮少有學術論文對六耳獼猴進行探討,故“《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六耳獼猴的關係及其於文本中之意義”是個值得研究之課題。

本文將從三部分分析孫悟空與六耳獼猴之關係。第一部分著力分析孫悟空的“心魔” ——“六耳獼猴”的源起;第二部份將以《西遊記》(李卓吾評本)為本、《西遊補》為輔,解構悟空與六耳獼猴這對重像(Double);第三部分將借西方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有關“人格面具”(Persona)及“陰影”(Shadow)的理論,把六耳獼猴視作悟空人格面具下的陰影,從西方心理學的角度剖析文本,以此探討六耳獼猴和悟空的關係在文本之中的意蘊。


論《長生殿》楊貴妃的形象建構與主題思想的關係, Shu Ting Lau Jan 2017

論《長生殿》楊貴妃的形象建構與主題思想的關係, Shu Ting La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長生殿》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生死情深的釵合情緣,李、楊的故事早已廣為流傳,《長生殿》並非先例,然而比較起前人的文學作品,洪昇在楊貴妃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明顯有其創新之處,加上洪昇在《長生殿》結局中以喜劇收場的處理手法亦有別於其他文學作品,因此本文集中比對歷來楊貴妃在史書、文學作品及《長生殿》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楊貴妃在人物形象上的演化,再結合《長生殿》中洪昇對於人物和結局上具新意的處理,從而剖析其主題思想。

本論文分為六個部分︰第一章為導言。第二章分析楊貴妃的歷史書寫。第三章從不同文學作品中剖析楊貴妃的文學形象。第四章從《長生殿》中疏理楊貴妃人物形象的演化軌跡。第五章則總結楊貴妃在《長生殿》中的形象而分析其改動與主題思想的關係。最後第六章為結語。


邵長蘅對明文評價取向之研究, Man Ling Leung Jan 2017

邵長蘅對明文評價取向之研究, Man Ling Leu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宋犖認為清初文章之盛在於邵長蘅、魏禧和侯方域三子,但從前人的研究成果而言,魏禧及侯方域的研究相當豐碩,惟獨邵長蘅的研究未受重視。因此,本文擬以邵長蘅親自編纂的全集《邵子湘全集》為研究材料,從文章學的角度切入,研究邵長蘅對明文的取態。而《邵子湘全集》作為第一手研究材料,其研究價值較後世的論著為高,能如實反映邵長蘅的文論觀點。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序論,略述邵長蘅的生平、成就以及文獻概覽。第二章為邵長蘅對明文的反撥,結合歷史因素總結邵長蘅對明文的評價。第三章是明文救藥,透過歸納《邵子湘全集》的文論資料,整理邵長蘅對明文的建議,找出改善明文的方法。第四章為明代的典範作家,把邵長蘅挑選的明十家以及對他們的評價,對比今人對明清散文的評論,從而考察邵長蘅如何看待明文。第五章是結語,總結邵長蘅對明文的看法,和交代本論文在研究上的局限。


從經典走進通俗 : 論《左傳》至《東周列國志》中「義」的轉化, Wai Lun So Jan 2017

從經典走進通俗 : 論《左傳》至《東周列國志》中「義」的轉化, Wai Lun So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前人研究馮夢龍小說,多是研究其所編的「三言」,雖有研究《新列國志》的論者,但多從其小說家的筆法寫歷史故事的角度出發,又或論述《新列國志》與《三國演義》之間的異同。然而,馮夢龍作為一名小說編著家,同時又是一名《春秋》學者,其投放在《春秋》的心血,同時亦灌注在《新列國志》之中。即使清代蔡元放評點為《東周列國志》,內容上始終依從馮夢龍《新列國志》。

小說在明代以前一直是受文人所攻訐,不少文人認為小說是誨淫誨道的作品,對社會教化有害。然而,作為《春秋》學者的馮夢龍,卻一直致力於撰寫小說、編輯小說集等,甚至將其所學投注在《新列國志》當中。亦因馮夢龍對小說的推崇,使文人開始肯定「四大奇書」等小說作品,繼而研究當中所包含的義理,當中亦包括以馮夢龍《新列國志》為底本的《東周列國志》。

本文以「從經典走進通俗」為題,主要探討《東周列國志》繼承《左傳》的情況,以及馮夢龍如何透過小說敍事的方法,重現經義之所在。惟《東周列國志》與《左傳》之間的連結甚多,本文特以儒家最為重視的觀念之一——「義」作為切入點,討論小說和經傳中如何呈現「義」的觀念,或如何透過評論的方式來體現對「義」的肯定。又,若兩者有所不同的話,《東周列國志》又如何對《左傳》所呈現的「義」有所轉化?這亦是本文重點探究的方向。


試論《三言》中婦女婚外情與明代市民經濟發展之關係, Tsz Fung Tse Jan 2017

試論《三言》中婦女婚外情與明代市民經濟發展之關係, Tsz Fung Tse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本論文嘗試以《三言》中與婦女婚外情相關的篇章,結合文獻考證,探討明代婦女發生婚外情與市民經濟的關係。第一章為緒論,將會疏理歷來學者對《三言》中的婦女形象和婚姻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將略述明代的市民經濟背景。第三章將會討論市民經濟下從商的實際情況。第四章會建基於商人經商的情況,分析明代商人妻子的心理狀態。第五章會探討明代的城市環境如何促成婦女婚外情。第三章至第五章之目的在於,結合《三言》中有關婦女婚外情的文本、相關歷史文獻和西方心理學和性學理論,逐步探討市民經濟發展下,婦女承受的心理負擔,然後再討論明代城市環境如何為婦女提供機會發展婚外情。第六章則為總結。


劉克襄動物小說研究 : 以《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永遠的信天翁》為例, Wai Sin Lok Jan 2017

劉克襄動物小說研究 : 以《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永遠的信天翁》為例, Wai Sin Lok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在台灣當代自然書寫的發展中,劉克襄的動物書寫具有高度的評價,本研究試圖針對劉克襄動物小說進行探討。這位自然作家在過去二十多年的創作過程中,不斷探索動物小說的可能性。「動物小說」在劉克襄的眾多作品當中可能不是特別矚目和引起討論的類別,但作家在這類作品當中,表達了文學與自然,人類與動物之間複雜的關係,讓我們看到了劉克襄如何在作品上呈現生命的互動與交織。從一九九一年至今,劉克襄共出版了四本動物小說。本文將以《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永遠的信天翁》三本著作為主軸,探究由動物所引發的一系列有關於美學與倫理的問題。論述方面將首先勾勒過去對當代動物問題的討論,並集中在「流變動物」的概念上;接著聚焦在劉克襄三本動物書寫的小說,分為鳥類書寫及鯨類書寫,闡述作家如何通過小說的美學表現,表達當中對自然書寫的美學與倫理特殊見解。


金庸《射鵰英雄傳》中「桃花島」的符號化意象研究, Mei Yin Ng Jan 2017

金庸《射鵰英雄傳》中「桃花島」的符號化意象研究, Mei Yin 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射鵰英雄傳》乃金庸先生筆下家傳戶曉之武俠巨著,更是「射鵰三部曲」之首,於整個中國武俠文壇中可說舉足輕重。《射鵰英雄傳》以至其續作《神鵰俠侶》中亦多有圍繞神秘莫測、繁花似錦的桃花島而展開之情節。書中一對主人公郭靖、黃蓉相知相愛,為報郭靖殺父之仇,二人結伴行走江湖,先後遇上各路正邪人物,如大金小王爺楊康、比武招親的孝女穆念慈、重情重義的「江湖七怪」、正氣凜然的「全真七子」、身懷絕技的「四絕」、斷腸妖魅「黑風雙煞」、色膽包天的白陀山少主歐陽克等等;郭、黃二人屢有奇遇,亦不乏涉及一個神秘的東海小島──「桃花島」,亦是女主人公黃蓉成長之地。「桃花島」於書中佔不少重要情節,如「黑風雙煞」盜經私奔、「老頑童」周伯通被囚十五年、郭靖及歐陽克拜門向黃蓉提親、三位武學宗師「三絕」比武、郭靖恩師「江南五怪」被殺,然而,至今仍少有文獻對金庸小說中如此不可或缺的一處世外桃源作深入研究或分析。

故此,本研究現以西方語言符號學角度探析金庸《射鵰英雄傳》中桃花島一地於文中所呈現之文學意象。本文將從「桃花島」及「絕境與生機」兩方面解讀,分析情節、人物,透過西方語言符號理論闡釋金庸筆下「東海桃花島」之豐富文學意蘊。


論金庸筆下的明教和拜火教之關係, Kin Pui Yau Jan 2017

論金庸筆下的明教和拜火教之關係, Kin Pui Ya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本文以當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筆下的明教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與傳統拜火教之關係。論文共分四章:起首的緒論略述金庸的宗教觀及淺說其作品的宗教色彩;第二章中嘗試以《倚天屠龍記》為例子,透過書中的內容,具體論述明教中所蘊含之拜火教影子;第三章則先談論拜火教與摩尼教之間的關係,繼而敘述明教中的摩尼教特點;最後一章則為結語。

本文嘗試整理及歸納眾多原始文獻及各類型宗教史,以說明拜火教在中國的源流,並點出拜火教與摩尼教的關聯,及後透過文史互證的方法,把金庸所述的明教中所隱藏的拜火教特質一一點明,以窺見金庸在取材上的巧思及明教與拜火教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