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Societies

2004

Institution
Keyword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Type
File Type

Articles 31 - 42 of 42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京味小說的嬗變 : 解讀《駱駝祥子》、《煙壺》、《鬈毛》、《頑主》, Ai Jun, Shafi Li Jan 2004

京味小說的嬗變 : 解讀《駱駝祥子》、《煙壺》、《鬈毛》、《頑主》, Ai Jun, Shafi Li

Theses & Dissertations

“京味小說”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學流派﹐從創始人老舍到“新京味”王朔﹐五、六十年間呈現出鮮明的嬗變軌跡。但無論該流派怎樣變化﹐京味小說中的北京都有三層象徵意義﹐即“北京象徵中國”﹐“北京象 徵鄉土”﹐以及“北京的變化顯示中國社會變動的必然性與特殊性”。讓論者尤感興趣的是“北京象徵鄉土”的這一層象徵意義﹐在本人看來這裡的“鄉 土”有兩層含意﹐其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建基於城與人的文化同構性﹔其二﹐代表該古老都市的民間。這兩層含義使得“京味小說”中的“知識 分子話語”和“民間話語”顯示出某種內在張力﹐豐富及擴大了它的精神內涵﹐ 在不同時期的“京味小說”裡展現了不同的角力關係﹐並以越來越大的幅度向民間傾斜。

本文主要通過解讀四篇不同時期京味小說的代表作﹐理出該流派的嬗變軌跡﹐採用的是文本細讀的方法。具體地說﹐首先根據“京味小說”定義的重點﹐ 從三大方面著手分析該流派的變化﹕北京人和北京事﹐北京話﹐以及北京的風土習俗。在分析“北京人和北京事”時﹐本文追蹤分析了四篇“京味小說”中 重複出現的道具﹐同時並置考察了文本中的寓意系統、人物的命運、主題、情節結構以及其他人物的部分功能﹐希望通過這種綜合分析﹐對該流派的變化闡述深入到上述“北京象徵鄉土”的兩層含義的張力關係方面。


The Recently Revised Marriage Law Of China: The Promise And The Reality, Charles J. Ogletree Jr., Rangita De Silva De Alwis Jan 2004

The Recently Revised Marriage Law Of China: The Promise And The Reality, Charles J. Ogletree Jr., Rangita De Silva De Alwis

All Faculty Scholarship

In April 2001,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China's highest legislative body, passed the long-debated and much awaited amendments to the Marriage Law on the closing day of its twenty-first session. As stated by one PRC commentator, "In the 5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there has not been any law that has caused such a widespread concern for ordinary people."'

Even though the recent revisions to the marriage laws have been hailed as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hanges in family law in China, thus far no empirical evaluation …


Atypical Pneumonia And Ambivalent Law And Politics: Sars And The Response To Sars In China, Jacques Delisle Jan 2004

Atypical Pneumonia And Ambivalent Law And Politics: Sars And The Response To Sars In China, Jacques Delisle

All Faculty Scholarship

No abstract provided.


賈平凹小說的城鄉嬗變 : 從《商州三錄》、《廢都》、《土門》到《懷念狼》, Chung Yin Cheung Jan 2004

賈平凹小說的城鄉嬗變 : 從《商州三錄》、《廢都》、《土門》到《懷念狼》, Chung Yin Cheu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中國現代化城市的興起,作家的想像地域不再限於鄉土,城市的繁華、喧囂、熱鬧,為他們提供一個新的敘述空間。但無論是魯迅的紹興、沈從文的湘西,以至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那怕城市如何誘人,中國作家看來從未忘卻鄉土,鄉土仍是他們念茲在茲的敘述對象,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所在。相比之下,城市被想像成罪惡淵藪,與象徵純樸的鄉村形成對立的局面。

陝西作家賈平凹以寫「商州」系列作品知名於當代文壇。商州即今陝西南部,也是賈平凹的故鄉。自《商州三錄》始,他以述說故鄉人事風貌、山川美景,展現鄉土的美好的風土人情,成為八十年代初尋根文學的一名健將。《浮躁》以後,他力圖改變創作路向,不局限於鄉土抒寫,他以久居城市的鄉下人身份書寫城市,觀察、論述城鄉的變化、現象,一時成績頗為可觀。

城市與鄉村既是賈平凹小說的主要論述對象,他對於城鄉,或是批判,或是感嘆,或是歌頌,牽引著文本對城市、鄉村的想像。本文試以賈平凹的四部作品《商州三錄》(一九八三)、《廢都》(一九九三)、《土門》(一九九六)、《懷念狼》(二零零零)為主要的研究文本,輔以他的其他小說,以文本細讀的方法,及結合作者的生平,分析他在小說中如何論述城市、鄉村,並試圖梳理賈平凹筆下的城鄉關係的轉變,及把他的城鄉論述置於文學史角度觀看其傳承。本文無意探究賈平凹小說中敘述的城市、鄉村的情況、面貌,與現實中的城鄉之異同,也不會討論小說中的城鄉與社會之間的關連,我所關心的只是作者在作品中怎樣論述城鄉關係,城鄉在文本中的相互對話,並希望以文學史角度觀看他的城鄉論述的傳承,由此探看鄉土文學在中國現代、當代文學中能「香火不斷」的獨特現象。


論《壹週刊》與香港社會文化的關係, Zhiren Liu Jan 2004

論《壹週刊》與香港社會文化的關係, Zhiren Li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雜誌已成為都市人接收訊息重要的一環。九十年代初成衣商人黎智英創辦了《壹週刊》雜誌,令雜誌界產生了不同層面的變化,亦影響了香港的整體社會文化。透過《壹週刊》來研究香港社會文化,可說是較為有代表性,因它在相同類型雜誌中擁有特別的歷史因素和影響力。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研究《壹週刊》與香港社會文化之間,所出現的互動和微妙關係。讀者是隨著流行讀物而改變生活模式,所謂「潮流興乜就跟乜」,視雜誌為潮流的指標;流行讀物亦會因應讀者口味或社會文化,去改變其報導內容;社會文化被流行讀物影響著它的發展,它又會影響讀者的行為和思想。這種微妙的互動關係,正在香港這傳媒發展日趨蓬勃的地方,有著健全而具影響力之發展。論文以《壹週刊》為主線,從讀者、社會與雜誌之間的關係,分析它們怎樣影響著雜誌的選題方向及風格路線。

單從香港社會文化來說,雜誌掌握不同時代的流行話題,或是未成氣候的潮 流資訊,而成為最新鮮題材。因此,雜誌內容以通俗文化及讀者需要而改變,例 如他們對生活質素上的講求、對事物的好奇心態等,因此潮流雜誌能告訴我們香港人的心態,論文會研究《壹週刊》內容特色怎樣表現香港社會文化。此外,《壹週刊》從九十年代開始,成為紀錄香港社會轉變的重要雜誌之一,從「縱向」層 面來說,文章會分析《壹週刊》眼中,香港在政治、經濟及生活上十多年來有著甚麼轉變;從「橫向」層面上,在同一件新聞中,它跟其他報刊在內容上所取的重點及文字表達方法,又是否一樣呢?是帶動還是抹黑著香港社會文化?讀者又是否應該要懂得分別題材的真確性呢?論文透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方法,研究雜誌與社會文化的微妙關係。論文的最後部份,會深入探討《壹週刊》對香港社會及傳媒文化的各種影響,評論《壹週刊》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選定以傳媒文化為畢業論文的主題,全因為對傳媒的興趣及它所發出的威力。一本雜誌能夠影響著社會各層面,如市民對時事的判斷和立場、潮流話題與 喜好等,影響範圍之廣實在不容忽視。當我從電影、電視、報紙、雜誌等傳媒類別收窄題材範圍之後,決定利用《壹週刊》為論文研究對象,希望透過雜誌背景及內容的獨特性,研究香港社會文化跟雜誌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其實論文起初開始下筆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怎樣客觀地分析研究對象和以自己的角度評論雜誌,正因為《壹週刊》是我經常閱讀的雜誌,有很多看法已經變得根深柢固,要從讀者身份抽離初時並不容易,後來經過閱讀不同的書籍和文章,令我對香港傳媒及《壹週刊》有更深入的了解,問題已逐漸解決。

在搜集資料方面,每一期的《壹週刊》當然是重要的材料,但論文有些部份需分析《壹週刊》的內容及對社會的影響,亦因將不同材料套入論文主題作比較, 要配合《壹週刊》及其他相關雜誌作為例子,所以需要尋找不同年份而又適合的雜誌,是一件比較艱巨的事情。幸好,每當我「出征」香港大學圖書館「香港特藏資料區」時,總會找到些令我驚喜的資料,這可算是研究論文過程中的原動力。

由去年開始定題,其後無間斷地搜集資料、寫作、會見指導老師……重覆以上動作超過十個月的時間。此畢業論文可算是本人「十月懷胎」的孩子吧﹗不知道他/她的體重是否足「六磅四」呢?﹗


西砲的應用與明代的國防, Ka Wing Yiu Jan 2004

西砲的應用與明代的國防, Ka Wing Yi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踏入明代中葉,隨著歐洲人東來,西砲亦相繼傳入中國。鑒於自身火砲素質不佳,加上外患日亟——日本、滿洲、蒙古等外族皆對中土虎視眈眈,尤以東北女真為最大的威脅,屢次大破明軍。在這危急存亡之秋,引進先進的西砲成為了明季增強國防力量的重要法門。當中影響較大的有佛郎機砲和紅夷砲,它們的傳入曾掀起國內仿製之風,頗受重視。

明廷大臣汪鋐(1466-1536)、徐光啟(1562-1633)、李之藻(1565-1630)等在接觸來華歐人的同時,分別獲悉佛郎機砲及紅夷砲威力之鉅,先後向朝廷推薦並引進之,以圖強化國防力量,抵抗外侮。戚繼光(1528-1587)、孫承宗(1563-1638)、袁崇煥(1584-1630)等將領,更將之運用於軍隊編制或實戰中,成就斐然。本文將以 此兩種西砲為論述範圍,淺論它們傳入的經過,以及明廷的仿製及明軍的應用,並旁述它們在明季對日本與後金戰爭中的成效。

誠然,對西砲在華影響的研究,前人論述頗多,成果有目共睹。拙文旨在選取若干明代史料,配合不同學者的研究成果,冀能在佛郎機砲及紅夷砲的基礎上,為明代後期西砲的應用及影響,作一綜合及宏觀的分析。


唐代俠客風貌概述, Zhiliang Wan Jan 2004

唐代俠客風貌概述, Zhiliang Wa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本文研究的主題是:俠客在唐代的角色身份和對當時整個時代(包括統治模式、人民生活、道德觀念等等)的影響。從現在已掌握的資料去看,我們可看到唐代的俠有以下若干的特點:第一,唐代的俠熱衷於入世建功,不管是亂世還是治世。一如其他朝代,亂世的軍閥樂於利用俠去達到他們的目標。而太平盛世之後,統治者亦繼續重用俠客,賞其高官厚爵,建府開牙。這是唐代特有的現象;第二,唐代行刺風氣極盛,這實況直接的影響了小說的創作。刺客思想行為上和 俠有相通點,以致後世學者為此爭論不休。而武俠神怪化亦在當時的小說中開始流行,對後世的武俠小說發展影響極為深遠;第三,以現代的道德觀點切入,唐代俠客的行為可以說缺乏人道主義觀念。現代人常將俠客和仁義並舉,但閱讀描寫唐代俠客的文獻(不論文學創作作品還是歷史資料),卻會發現那根本是兩碼子的事。

針對以上所指出的現象,我提出一些問題:一)究竟俠在歷史角逐爭雄中扮演著甚麼角色?二)朝廷對於這群俠又是甚麼態度?三)刺客能否算俠?四)從甚麼時候開始俠客和仁義道德之間畫上了等號?五)假設俠是不人道的,為什麼歷代的人民,甚至學者(如章太炎等)又會對他們推崇備至?六)小說家為什麼將俠客塑造成武功出類拔萃的一群?

研究方法方面,我主要採用的材料是唐代的傳奇和相關的歷史材料。傳奇大部份取材自《太平廣記》,而歷史材料則以《新唐書》和《舊唐書》為主。本文 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透過傳奇小說和歷史材料兩方面的印證和配合,從而刻畫出唐代俠客的一些特色風貌。


It's Right To Rebel: The Story Of China's Red Guards, 1966-1968, John Knight Jan 2004

It's Right To Rebel: The Story Of China's Red Guards, 1966-1968, John Knight

Seton Hall University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ETDs)

.


"Varieties Of Spiritual Experience: Shen In Neo-Confucian Discourse", Joseph Adler Dec 2003

"Varieties Of Spiritual Experience: Shen In Neo-Confucian Discourse", Joseph Adler

Joseph Adler

No abstract provided.


"The Qianlong Emperor And The Confucian Temple Of Culture (Wen Miao) At Chengde", Joseph Adler Dec 2003

"The Qianlong Emperor And The Confucian Temple Of Culture (Wen Miao) At Chengde", Joseph Adler

Joseph Adler

No abstract provided.


Taiwan, Chien-Juh Gu, Rita Gallin Dec 2003

Taiwan, Chien-Juh Gu, Rita Gallin

Chien-Juh Gu

No abstract provided.


Taiwan, Chien-Juh Gu, Rita Gallin Dec 2003

Taiwan, Chien-Juh Gu, Rita Gallin

Chien-Juh Gu

No abstract prov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