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icles 1 - 7 of 7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18_大都會漁港 — 反思香港漁業發展, 羅 家輝 May 2018

18_大都會漁港 — 反思香港漁業發展, 羅 家輝

專題講座

1947年,英國殖民地部漁業顧問希克林(Frederick Hickling)來港考察,發現香港的漁業技術,比他到訪過的英國屬土都要先進,他認為1940年代香港的漁業發展水平,大致等同1890年代的英國本土—即英國漁業開始機動化的時代。1995年,美國生態學者沙芬拿(Carl Safina)在西太平洋島國帕勞(Palau)調查,準備撰寫專書《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Song for the Blue Ocean),在跟土著青年的對談中,得悉早前香港漁船的活珊瑚魚作業,對當地社會和生態帶來深遠影響……戰後半個世紀香港漁業經歷了甚麼變化是成功還是失敗?進步還是落後?本土還是國際?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深思。

常言道: 「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誠然,今天香港已不是「小漁村」。2010年施政報告宣佈香港水域禁止拖網後,香港仔、筲箕灣、青山灣陸續湧現鐵殼雙拖漁船,每對拖網漁船投資額約 3,000萬元。主流說法是今天漁業已是「夕陽行業」? 但有人認為今天香港漁業才「開始發展」?問題也許暫無定論,但上船親身了解後,必另有一番體會。


18_自然瑰寶,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8_自然瑰寶,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香港高樓大廈林立,人口稠密,卻擁有大片受保護地區,保護各種動植物及地質遺跡。1976年《郊野公園條例》通過,香港郊野公園的規模自此確立。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自1980年末開始發展,現時共有五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保護珍貴的海洋動植物。香港的岩石亦具有重大研究價值,政府設立地質公園,保護有過億年歷史的地質遺跡。米埔自然保護區是雀鳥天堂,上世紀各種漁農業活動促成今天的生態面貌;建立香港濕地公園旨在補償天水圍新市鎮發展所損失的生態環境,園內的人工濕地已成為不少動物的棲息之所。


20_基礎教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20_基礎教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教育被視為培養人才和推動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香港的教育發展源遠流長,始於宋朝已有相關的文字記載。直至晚清時期,香港的教育制度與中國各省縣無異,民辦學塾是主要的教育場所。香港開埠後,由華人及宗教團體籌辦的學校紛紛成立,中西式教育並行發展,而港英政府亦逐步承擔教育策劃者的角色。戰後政府分階段發展教育,並以普及化作為發展方向,成功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此後,政府不斷增加對教育的投放,市民的教育水平持續提高,為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9_運動競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9_運動競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現時不少香港人都熱愛參與足球和游泳等運動,原來許多體育項目最早是由英國人傳入。自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各種西式體育項目逐漸引入香港。起初,體育活動只是洋人的消遣娛樂。直至清末民初,中國屢遭西方列強侵略,人們提倡以「體育救國」,體育運動才開始在華人間流行。1960年代以後,政府著手推廣體育事務,不但加快興建各種運動設施,更投放大量資源培育人才,使體育運動愈加普及,香港的運動健兒在不同項目都有出色表現。


17_淪陷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7_淪陷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在日本軍政府的統治下,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日軍不但以殘酷的手段管治香港,又強迫遣返市民歸鄉,加上糧食嚴重不足,導致不少市民無辜喪命。即使有幸生存的人,他們的生活亦苦不堪言。面對物資短缺、物價飆升,以及日軍的嚴密監管,大部分市民都過著三餐不繼、誠惶誠恐的生活。另一方面,為鞏固在港統治,日軍多方面施行日化政策,除了下令採用日式地名,還透過教育和政治宣傳等手段努力灌輸日本文化及價值觀念。 本展覽將會展示日治期間香港社會的狀況,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


15_四大工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5_四大工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穿膠花」、「剪線頭」是不少老一輩香港人的集體回憶。1950年代,韓戰禁運、內地移民等因素促使香港工業起飛,使這個轉口港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工廠。當中「紡織及製衣業」、「塑膠及玩具業」、「鐘錶業」和「電子業」發展尤為突出,獲得了「四大工業」的美譽。這些港製產品價廉物美,遠銷歐美市場,取得了驕人成績,使「香港製造」品牌蜚聲國際。然而隨著內地在1978年推出改革開放政策,香港工廠相繼北移,四大工業亦逐步轉型。本展覽將介紹四大工業的發展,重溫香港製造業的黃金歲月。


16_中英禁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6_中英禁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中英街是香港最具特殊意義的一條街。嚴格而言,中英街並不算一條街,它是港深兩地接壤的禁區中的一處邊界,只是中間沒有鐵絲網或圍牆之類的分界物而已。香港只擁有這條街一半的管轄權,另一半屬於深圳。冷戰時期,中英街是分隔世界兩大政治陣營的主要邊界之一;一邊是社會主義的中國,另一邊則由資本主義的英國管治。不過,中英街的邊界線只有疏落的幾座界石,兩邊分屬中港兩地的居民可以自由往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英街是內地居民都期望一到的地方。最熱鬧時,一天就有近十萬人湧到這裏購物。本展覽將帶你走過中英街近百年潮起潮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