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2014

Conference

《新自由主義下的新道德》研討會 NEO-MORALISM UNDER NEOLIBERAL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rticles 1 - 2 of 2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打造香港道德 = The (Re)Making Of The Hong Kong Ethic, Ching Yau May 2014

打造香港道德 = The (Re)Making Of The Hong Kong Ethic, Ching Yau

《新自由主義下的新道德》研討會 NEO-MORALISM UNDER NEOLIBERAL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過去關於港人價值觀的論述一般認為華人難民社群有「功利家庭主義」的非政治化取向 (Lau)、殖民政治強化「固有的保守和怯懦心理」(曾31)、「港人(主要是年青一代)普遍都表現了十分內向與退卻心理…… 極端的物慾主義、享樂主義或消極意念」(曾35)。雖然貧富懸殊嚴重,但直至本世紀初以前,「多數居民都相信有能力肯苦幹就有機會出頭」;「法律觀念深入民心」,所以「個人和家庭利益放在集體利益的前面」(李41) ;八十年代後是「利益團體政治」及伴隨而來的「公民權利」及「社區意識」興起,「歸屬感政治」轉變至「權益政治」(黃偉邦 184) ° 戰後出身的一代因為並未經歷中國內戰所以較為「理想主義」(張炳良58) ,大多「出身低下家庭」,「故對社會公義問題特別敏感」(張炳良59),普遍認同「民主自由、公義平等」原則;不是「福利派」,「要求其本階級利益獲得一定的注重」(張炳良61),「重視自我奮鬥,強調獨立」(張炳良63) ,要求機會平等而不是均等主義 (Lau and Khan 66; 呂1998b : 203) °「競爭性資本主義」環境提供的「雙軌發展」社會流動機能鼓勵沒受過專上教育的透過「搏殺」來晉升中產階級 (呂1998b : 98) ° 即使看到資本主義「有不平等」,但仍然接受「競爭性的制度」; 九七後的焦慮是害怕失去「一個個人自由得到尊重、個人高度的自由活動空間和依法行事的制度」,導致「自身利益受損」,「毋須因政治理由而委屈、妥協」,面對「強權的、家長式的環境」(呂 1998b : 203-206)。

以上大概描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及以後的港人主流價值觀,經常被統稱為「獅子山下精神」的。過去學者一般傾向把香港本土意識的崛起,「獅子山下精神」(《獅子山下 》為1974-1994年間,香港電台製作的一套電視劇) 的形塑 追塑至七十年代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是香港經濟結構急劇轉型期 (如1969-1972年間就有三家證券交易所成立:1969年遠東交易所、1971年金銀證券交易所及1972年九龍證卷交易所),而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則通常被指為南來人口無法或企圖適應香港、心懷祖國的過渡期。本文借爬梳五十年代的流行電 影文化來闡述當時社會-我認為同樣是「紮根」香港,以香港作為想像共同體 - 深入民心的價值觀跟「獅子山下精神」的不盡相同甚至矛盾,從而企圖重新想像香港文化中的一些被歷史斷裂化了、地下化了的聲音,如何被有系統地排除在「香港本土」的界定以外。 我追溯這過程作為在香港被「競爭性資本主義」全盤洗禮之前,經歷了的一項去(舊)道德,同時也是去政治化工程。而把「香港本土意識」定性於在七十年代才出現這種說法,是把香港人對殖民資本主義的認同作為香港成為想像共同體的條件,這也是香港最新自由主義化的「本土性」。

Present discourse on Hongkongers' value systems considers this community of Chinese refugees as having an apolitical "utilitarian familism" (Lau); that colonial politics reinforced “an existing psychology of conservatism and timidity” (Tsang 31); that "Hongkongers (mainly its younger generations) express generally a very inward-looking and regressive mentality… an extreme materialism, hedonism and negativity.” (Tsang, 35) Despite a sever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until …


道德漠視與遠端資本主義 : 《蝸居》受眾研究 = Moral Indifference And Capitalism From Afar : An Audience Research On Woju, Iam Chong Ip May 2014

道德漠視與遠端資本主義 : 《蝸居》受眾研究 = Moral Indifference And Capitalism From Afar : An Audience Research On Woju, Iam Chong Ip

《新自由主義下的新道德》研討會 NEO-MORALISM UNDER NEOLIBERAL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本文是一個電視劇《蝸居》的受眾研究,並聚焦在中國大學畢業生的新自由主義主體的構成。《蝸居》於2009年夏天播放,並迅速產生了「蝸居」這個關鍵詞,指中國城市裡中下階級的狹窄的居所環境,媒體亦經常報導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青人的階級期望與生活及工作條件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儘管媒體經常把《蝸居》連繫上中國的裙帶資本主義的問題,例如腐敗、道德危機及經濟不平等,但是,我的受訪者在閱讀電視劇角色及故事時,其道德說辭與關注並不顯著,相反,從他們對《蝸居》的閱讀,我們發現他們透過協議一個遠離社會及道德矛盾的主體位置,擁抱一種大都會生活方式。這體現了一種新自由主義主體,往往只看到都市生活的光明面,以及各種實踐自我激發及管理的技術。這種想像的自我是深植於不均衡的國家空間,內裡包括兩個真實-想像世界:「內陸或家鄉」是一個聲望及前途決定於既有的政治權力及財富,而「大城市」的世界則是個人市場競逐決定一切聲望及前途的地方。

This paper is an audience research on the TV drama series of Woju (蝸居), with focus on the making of neoliberal subject of Chinese college graduates. This drama series, which began airing in July 2009, made the term “woju” a public idiom, which now refers to the cramped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ddle-lower class in Chinese cities. The huge gap between educated young adult’s aspirations and their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s routinely discussed and dramatized in media. However, despite the association frequently made by the media between Woju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roblems of Chinese crony capitalism, su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