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1934

Articles 1 - 29 of 29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荀卿的韻文, Changgong Zhang Jan 1934

荀卿的韻文, Changgong Zha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戰國年間,北方產生了一位値得稱說的作家,他的文學作品爲了他的哲學思想被人忽略的,那便是荀卿了。硏究中國上古哲學史的,沒有人抛棄了荀卿;製作中國上古文學史的,對於荀卿多付闕如。以取材宏博見稱的謝著中國大文學史及號稱編製完備的鄭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而言,荀氏所佔的篇幅,爲了作者吝惜,都得不到半頁。在數行叙述中,又往往未談及文學的本身!我以爲這不僅是荀氏個人的損失,實是中國文畢史上的損失。現在我不量棉薄,關於荀氏的韻文作一次檢討。


宋陳居中畫卷, Zhongqin Huang Jan 1934

宋陳居中畫卷, Zhongqin Hua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此卷,宋陳居中畫:絹本。行篋中,無宋尺,以建初尺度之,縱,一尺六寸三分,横,一丈二尺九寸。卷末,題欵二行,篆書,字大三分。第一行:『嘉泰二年摹李昭道筆』九字;第二行:『居中』二字。名下二小印,陳字浓稀可辨。全卷爲靑緣山水,有樓閣屋宇人物牛馬家畜。考宋史,嘉泰爲甯宗年號;又考嘉泰二年壬戌,爲公曆一二零二年。是此畫距今,七百三十一寒暑矣。

宋書,百無一眞,爲賞鑑家之常言。此卷比較有可信與足貴者,分述於文。


小引, Xujing Chen Jan 1934

小引,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這篇『南北文化觀』是我去夏所草成的未定稿。初意不過是想把來做硏究道個題目的基礎。據我所知的,關於這個題目的有系統的硏究,尙付闕如;材料的搜集,頗不容易;這裡所找得的材料,是否有當,尙屬疑問。同時,關於這個問題的材料之比較有價値而爲我所注意不到者也許很多;此篇之作,不過抛磚引玉而已。

本文分爲三編:第一編底目的是把過去以及近來一般人的南北文化觀,略加說明和批評;同時也把我個人對於硏究這個問題所得到的結論,加以解釋。第二編說明南方之所以爲新文化或西化的策源地的原因,以及南方對於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的各方面,如經濟,宗教,政治,……等的貢獻。第三編是把南方幾位人物之在近代中國之主張西化最力,而其影響最大的,畧爲介紹。這幾位人物,無論是那一位,從現代化的中國來看,都有了他的特別的位置,和他的特別的偉大處,而成爲他的時代的先鋒,或是他的時代的領袖。


五十萬卷樓題跋, Boji Mo Jan 1934

五十萬卷樓題跋, Boji Mo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元秘史十五卷鈔本:不著撰人名氏。按張氏敦仁影元槧本卷首標題下,分注二行,右「忙豁侖紐察」五字,左「脫察安」三字,顧千里跋以爲撰書人所署名銜是也。此書叙太祖太宗兩朝事實,及主世系最詳。明代藏書家已著錄,而未甚顯。今世流傳,則有永樂大典本。乾隆間修四庫書時,書之出於大典者,三百二十一種,著錄不尠,而此書獨遺。想因文不雅馴,與元典章同,故屏而不取。迨錢氏竹汀始表章之,謂論次太祖太宗事迹,必於此書折其衷。而其書乃爲世重。靈石楊氏連筠簃叢書所收,卽此十五卷本也。桐鄉金氏德輿所藏殘元槧本,分卷則與大典本不同。阮氏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所稱,則舊鈔影寫本,而陽城張氏影寫元槧足本作十卷,又續一卷,當與金本同。此外又有蒙文本。或言順德李仲約文田曾得之。然其注此書時,未之及也。洪文卿鈞言使泰西時,曾得俄羅斯人所著書,記元代時事甚詳,足與秘史參互攷證,擬譯以爲法,今所傳元史譯文證補,其所據者有阿刺比文拉施特書,英文之多桑書,俄文之具勒渾哀忒蠻諸人書。如能全譯原文,與此書參稽同異,亦史學界之要務也。秀水高寶銓元秘史李注補正,多爲李氏所未備,糾正其失亦不尠。沈氏家本又曾爲同里王仁山撰元秘史潤文序,稱李氏爲此書作注,以大典本爲主,而以張本校之,爬羅剔抉,疏通証明。然於正文之蹇拙俚鄙者,未遑潤色。而王氏致力於此,遂文從字順,煥然改觀,其人名地名譯文歧出者,列爲二表,甄其同異,備載李注,而其所未及者,則加按語以証明之。編成,顔之潤文。以上皆前人攷論此書者也。王氏詠霓函雅堂集,又稱奧斯馬加本二國合成。馬加卽匈牙利,爲蒙古之後,其人皆黑髮,異於歐洲諸國,惜未游維音都城,奧國都求彼古史,與此書相印證也。元太祖長子兀赤封俄羅斯,至萬歷間始亡。其歷代事迹,俄史當有紀載,他日擬幷訪之。卷廿九然則此書之斠正訂補,尙有待於後人者不尠。吾友新會陳援庵 (垣),講學燕京,購得元本三分之一,萬里飛函,復徵寒家善本,聞正擬從事鉤稽。陳君精熟元事,他日書成,當有以彌吾人之憾也。


孫中山的中國西化觀, Xujing Chen Jan 1934

孫中山的中國西化觀,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在中國的現代史上,也許在世界的現代史上,孫先生佔了一個重要的位置,用不着我們在道裡解释。我們所要特別注意的,是說明這個西洋化的孫先生。

要想明白這個西洋化的孫先生,我捫又不能不先明白他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時代;時代環境之影響於個人的主張和行爲,無論是誰都要承認。


學海堂考, Zhaozu Rong Jan 1934

學海堂考, Zhaozu Ro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本文內容包括:學海堂創建人考(阮元)、建置考、規制攷、學長攷、專課肄業生攷、學海堂集選取人名攷、以及學海堂所刻書攷等。


田駢和騶衍 : 戰國時齊道家底兩派, Nai Zin Zia Jan 1934

田駢和騶衍 : 戰國時齊道家底兩派, Nai Zin Zia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在古代東周底末葉,中國呈一紛崩俶擾底局面。為欲挽救時亂,思想家應時而興,各陳己見:這就是素來歷史上所稱的「先秦諸子」。那時的思想派別,雖極五光十色之致,然所謂諸子百家,實可概括為儒墨道三大派。胡適氏說得很對:「先秦顯學本只有儒墨道三家」。不過"道家"一名稱,自漢以後纔有,非比儒和墨兩派在戰國時各已軒然自成一家。"儒者""墨者"之稱屢見於先秦各種著述,但獨無"道者"或"道家"字樣。這因為那時期的道家,大都屬隱君子之流,富具個人主義的興趣,逍遙散漫,絕無派別的意識,或"植黨"(如墨家那樣)的企嚮。然我們不必因了先秦無"道家"之稱,而遂說先秦沒有道家。當研究先秦思想史,見到有干思想家,其主要的旨趣相同,其哲學的原理相同,其理想的歸宿亦相同,雖然他們自己並不意識地自命為代表某家某派,或繼承某家某派,而我們為論列底便利起見,就把他們歸類為某一家,亦無不可。


說文裏所見的方言, Geen He Jan 1934

說文裏所見的方言, Geen He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各地之有方言,於聲音之演變,語言之習慣,皆有重大之關係。近人提倡白話文,對於各地方言的硏究,十分注重。然中國言語的不統一,大抵自古已然;所以古人編字書,也有注明各地的方言。我讀說文,凡看見方言的字,便隨手筆錄,有時或翻爾方言等書,比較其異同。雖是東拉西扯,述而不作,但假使有暇,再勤加搜集,未嘗不可以做一種硏究古代語言的材料。


殷虛書契前後編集釋序, Yusen Ye Jan 1934

殷虛書契前後編集釋序, Yusen Ye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自同邑劉氏鐵雲藏龜行世,瑞安孫氏仲容據以箸契文舉例名原兩書,析文剖辭,時有創解。惜取材未博,立說綦難;然蓽路藍縷之功,不可沒也。上虞羅氏雪堂甄集美富,先後印行殷虛書契前後編殷虛書契精華鐵雲藏龜之餘,復考釋得六萬餘言,所謂寂寞之學,於是乃尊。嗣海寧王氏靜安因以考殷代世系及制度,而殷史殷禮,皦然有徵,是誠能得其大者。竝世諸賢,箸述雲起,新知漸擴,異說斯棼,求一折衷羣言,盡理董之事者,至今闃然無聞。予曩有殷虛書契前編釋文之作,寒暑十數易,稿經五校,終惴惴不敢自信。愛流覽諸家考釋,就稿本錄存其說,積而久之,書眉墨偏, 下零籤,端緖稍明,姑藏篋衍,頗思暇日,編纂成書,以就正有道。王仲任云:箸作者思慮閒也,未必材知出異人也。玩味斯言,深歎得聞是福,而箸書尤。顧予累於一官,此事坐廢,甚自悔也。去年傭書滬瀆,乃大閒,得理舊業。老友黃賓虹宣古愚張冷僧秦曼青張丹斧柳翼謀吳眉孫羅雁峰並慫不已。鄭師許鮑扶九吳靜庵又力搜集參考諸書。容希白復假我所藏甲骨文拓片若干,俾資校訂。乃發憤迻寫舊稿,羅列衆說,坿以管闚,自春徂冬,鍥而不舍。書旣成,名曰殷虛書契前後編集釋。客有謂予者曰:『君於衆說時有糾彈,使治斯學曉見然否之分,非不甚善;然獨不懼集矢鵠耶?』予曰:『通人箸書,不持我見,況揅討三千年上之殘除文字,若射覆然,又焉能必中?今日得一解,喜不自勝,明曰更思之,輒自悟其違失,此中甘苦,當共喩之。且予所疏解,多以卜辭証卜辭,不敢背前人以經証經之例。必不得已,始援引金文經訓,以濟其窮。本無剖判混沌,解决亂絲之才;而毅然之者,亦惟期與海內外諸豎,平心商榷,終蘄一當,發揮而光大之,則詹詹之作,不虛矣』。客退,爰述成書末。其編纂要旨,詳於凡例。民國二十一年五月鎭江葉玉森自序於此一是非齋。


讀殷商無四時說, Shixu Zheng Jan 1934

讀殷商無四時說, Shixu Zhe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頃得友人自平郵寄清華周刊文史專號一冊,內有吾友商錫永先生殷商無四時說一文。錫永先生與吾雖初交,然其治甲骨之學,實較吾先,其所刊布諸箸作,吾嘗一一取而讀之,蓋久已心折之也。其學之謹慎,卽就此文之結論『此問題目前雖不易解决,然地下之材料,層出不已,信必有證明之一日;但處現今之地步,與其必之,無或疑之也』;以觀,亦可以窺見一二。然而不能無疑者,請為錫永先生及吾諸同志言之,或亦愚者盡其千慮,而大雅所許乎!

原文大意,可分四部:一辯吾友葉葓漁(玉森)先生殷契鈞沈及揅契枝譚釋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之誤,二辯董作賓先生卜辭中所見之殷曆之說,三辯吾友束世澂先生『殷以三月至五月爲春,六月至八月爲夏,九月至十一月爲秋,十二月至二月爲冬』。之說,四引申唐蘭先生釋作甫之說,以徵實葉氏秋字之誤釋。


唐三平大師碑, Zhongqin Huang Jan 1934

唐三平大師碑, Zhongqin Hua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宋,王象之,輿地碑記,載漳州唐刻有四:一曰:三平大師碑。

考三平,在今平和縣治東,約一百十五里。平和縣,設於明正德間,隸漳州。考舊唐書,地理志,江南東道:漳州,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曰置,舊屬嶺南道,天寶割屬江南東道,領縣二:漳浦,龍溪。今從龍溪(卽漳州府治),南,六十里,卽達三平。是三平,當唐代,屬漳州轄也。

王諷,新舊唐書無傳。漳州府志,卷九,秩官門,唐刺史,雖列王諷,其附注,亦云見咸通十四年,三平寺碑。漳州府志,纂於淸康熙乾隆間,其所見之三平寺碑,亦必非唐刻也。

茲分錄唐文粹所載王諷撰義中大師碑,及今有之三平寺碑於下,以供印證。


歷史上的南北文化觀, Xujing Chen Jan 1934

歷史上的南北文化觀,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國人對於南北文化的硏究的興趣比較的增加和濃厚,雖是最近的事,然而這種硏究的發生和發展,似有了悠久的歷史。傳說帝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南風》歌之傳說有三:一爲《禮疏》所說的《南風》歌,一爲《琴操》所說的《南風》歌,但是最流行的,要算尸子所說的《南風》歌。其歌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南風本來是針對北風的,南風是從南方來,北風是從北方來。要是南風可以使人民的財力增加和興盛而得到生活上的充裕,同時又能陶養人民的良好情性,那麼從南方而來的南風當然比起北風爲好。但是事實上南風之來,不但是南方人能夠享受,就是北方人也能夠享受。而且在帝舜的時候,所謂中國的南方,簡直就是沒有開闢的蠻夷的地方,要說這個南方因爲得了南風的霑被,遂使其文化較北方爲好,那是無論是誰都難相信的。所以嚴格來說,帝舜的南在南北文化的觀點上看去,當然沒有什麽意義的。


梁啟超的南北文化觀, Xujing Chen Jan 1934

梁啟超的南北文化觀,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近代硏究所謂南北文化的發展和差異,較爲詳細而影響於思想界較大者,恐怕要算梁任公了。

梁氏關於此種硏究的論文,比較重要的有下列四篇。

(一)《論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

(二)《中國地理大勢論》

(三)《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

(四)《清代學風之地理的分佈》

第一篇陸續發表於光緖二十八年(1902)的《新民叢報》,後來又改爲《中國古代思潮》。第二篇也陸續發表於《新民叢報》,第三篇約發表於光緖三十年?(1904?),第四篇登載於民國十三年的《淸華學報》第一卷第二期。

第一篇是一篇很長的文章,其實是預寫的一本書。但是這篇文章所硏究的對象,是偏於思想方面,而對於南北思想的硏究,是見於第二章的第二節。第二篇所硏究的範圍較廣,包括政治,兵事,哲學,經學,佛學,詞章,美術,音樂,及風俗等。而且這篇所硏究的時代,是從上古至晚清。第三篇說明廣東在近代中國及在世界上的位置,而特別於地理上的東西文化的溝通。第四篇是硏究清代學者的地理的分佈,在範圍上旣狹,在時代上也是很短的。

這四篇文章裏最重要的,要算第二和第三篇。第一和第四篇,可以說是第二篇裏所硏究的對象的部分。所以從發表的時問上看去,《清代學風之地理的分佈》一篇雖寫於其他三篇之後二十年,然從性質上看去,《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却和其他三者有了特殊的不同。


最近來的南北文化觀, Xujing Chen Jan 1934

最近來的南北文化觀,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繼梁任公而硏究中國南北學術的不同者,有劉光漢氏。劉氏的南北學派不同論,發表於乙巳(一九〇五)年的《國粹學報》第一年。他這篇文章長約二萬言,嚴格來說,對於這個問題的專題硏究,劉氏恐怕還是最先的人。我們在第一章裡所叙述的各代學者南北文化各方面的對比,甚至梁任公的著作裡,也找不出一篇專門爲硏究這個問題的文章。不過事實上劉氏這篇文章,所討論的內容,並不跳出梁氏所劃的圈子。其實他所硏究的,不過是梁氏所已硏究的一部分,而且梁氏的關於這個問題重要著作,都在一九〇二年的《新民叢報》發表過。《新民叢報》之在當時,每出一册,國內翻印者至十餘次,劉氏於三年之後,刊其著作,則劉氏之曾受梁氏的影響,也是一件很可能的事。


容純甫的中國西化觀, Xujing Chen Jan 1934

容純甫的中國西化觀,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七十年前的中國雖然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個整的沒有西化的中國,但是七十年前的中國却已有了一個整的受過而積極主張徹底西化的中國人;這位中國人並非別人,就是本章所要介紹的容閎(純甫)先生。


嚴幾道的中國西化觀, Xujing Chen Jan 1934

嚴幾道的中國西化觀,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東西的文化的接觸,雖然有了三百餘年的歷史,而且在這個時期裡中國之受挫於西洋諸國者,接踵而來,可是西洋思想之直接和中國人發生關係,是始於嚴復。三百餘年來,而始出了一個介紹西洋思想的人物,我們詳細思量,不能不爲四千餘年的歷史和四萬萬民衆的中國嘆惜。然而嚴復 能夠做了三百餘年的人們所未做或是所不能做的事情,我們却不能不 特別的欽佩這位開山的人物。


陳衍虞象傳, Zhongqin Huang Jan 1934

陳衍虞象傳, Zhongqin Hua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陳園公傳》,清光緖二十四年(公曆一八九八)脩之《海陽縣志》所載,僅一百二十一字。《潮州府志》亦語焉不詳;且中間如‘年九十’之類,亦屬未確。愛參他書,别爲畧傳。


廣州部曲將印, Zhongqin Huang Jan 1934

廣州部曲將印, Zhongqin Hua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廣州部曲將印,銅質白文六字,民國二十一年,在廣州出土,爲黃君詠雲收藏。

考《函史》下編:卷之三:「將軍周末官,……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一人」。又《漢書》《李廣傳》:「李廣行無部曲行陣」師古曰:「《續漢書百官志》云: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今廣尙於簡易,故行道之中,而不立部曲也」。是部與曲,同爲武職,部之品級較高,曲之品級較低,且設置與否,可隨領軍者之意,非屬定制。


清代廣東貿易及其在中國經濟史上之意義 : 鴉片之役以前, Pusheng Huang Jan 1934

清代廣東貿易及其在中國經濟史上之意義 : 鴉片之役以前, Pusheng Hua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數千年來,中國經濟之發展僅限於內河流域之幼稚農業,手工業,小商業;至於國際資易之發達,不過近二百餘年來之事。其根本原因,國際貿易不能在早期發達,實由於地理形勢使然。中國地理形勢,西北有沙漠,西部及西南部爲大山高原所隔,東南臨海,東北高山大野,無內海足以充分發展商業資本之帆航。本部三大河流(黃河,長江,珠江)都是平行的,其間隔以山脈,河運交通異常困難。因此,無形中將中國分爲南北。南北交通固不能全藉內河,國際交通更無內海港灣以掩護帆航之發展。洋海之航行,在帆航時代,異常危險,所以中國數千年來,商業資本不能充分發達,祗形成商業資本與土地資本相互地循環。商業資本無國際市塲之刺激,不會轉變入手工業工塲資本 (Manufacture Capital) 之生產過程。於是分工不能發展,工業技術,數千年來,依然停滯於手工業階段。因此機械之發明,根本無社會條件及經濟條件足以促其形成。產業革命在中國本身不能自然產生,此乃根本之原因。


沙南蛋民調查 : 緒言 Jan 1934

沙南蛋民調查 : 緒言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凡是來過閩江和珠江流域的人,總能見過一種特殊的現象;這種現象,不但是在中國的其他部分沒有見過,連在世界上的其他部分也是找不出來;這種現象,並非別的現象,而是世世相傳,以船舶為家的水上居民,或是俗人所嘗稱呼而為他們所不大喜歡聽聞的「疍家」。


孔尚任年譜, Zhaozu Rong Jan 1934

孔尚任年譜, Zhaozu Rong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清世祖順治五年戊子(公元1648)九月十七日孔尚任生。

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云亭山人。(孔憲彝闕里孔氏詩鈔卷三小傳)山東曲阜縣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曾祖宏頡,字以齊,天性淳謹,厭絕佻巧,以文章名世。初任商河縣訓導,擢咸陽教諭,再遷太平府教授。祖聞訥,字知敏,篤志好學,閉户著書,年六十,足跡不入城市,時人以方董江都。(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九十四。)父貞璠,字用璞,祟禎六年(公元1633)舉人,以養親不仕,博學多才,崇尚氣節,嘗慕朱家,郭解之為人,當明季,兵荒荐至,解紛禦侮,一邑賴之。


元管仲姬(1262-1319)之書畫, Y. C. Sinn Jan 1934

元管仲姬(1262-1319)之書畫, Y. C. Sin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管道昇字仲姬。宋理宗景定三年生於浙江烏程縣之棲賢山。其先管夷吾之後。田常之亂,自齊避地來此;人因名其地爲棲賢。其裔散處郡邑不絕,卽仲姬所自出也。父管伸,字直夫,母周氏。直夫倜儻尙義,以任俠名鄕閭。晚節益自憙,鄉里稱之曰管公。無丈夫子。女二:長道杲,適南潯姚氏。仲姬生而聰明過人,公甚奇之,特所鍾愛,必欲得佳壻。趙孟頫與管公同里,公又奇之,以爲必貴。元世祖至元廿六年己丑 (1289) 仲春,遂以仲姬歸孟頫。時仲姬年二十八歲,孟頫三十六歲。孟頫婚後晉京,仲姬寫雲山千里圖卷寄之。是年閏十月歲暮,孟頫以事至杭,遂偕仲姬赴闕。冬,子雍生。


緒論, Xujing Chen Jan 1934

緒論,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中國兩個字的起源,雖難斷定,然這兩個字之見於歷史者,却好像是很早,禹貢裡所說「中邦錫土姓」的邦字,據孫星衍的意見,是史記裡所說「中國錫土姓」的國字之誤。要是孫氏的意見是對,就那麽在夏禹的時代,中國人已自叫其國家做中國。所謂中國的意義也許很多,然從地理和文化方面來看,大槪是別於東西南北的其他的種族。所以王制裡說:「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而左傳更說:「德以威中國,刑以威四夷。」換而言之,中國這兩個字,不但是表示在地理的地位上,中國是居乎天下之中,而勝於四方一切的國家,就是在文化的地位上,中國也是得乎大道之中,而優過其他一切的民族。

從地理和文化上看去,中國旣處於優越的地位,那麽東西和南北的其他國家與族類的文化,都是比不上中國的。這樣看起來,所謂南方文化,或是北方文化,均是低劣的文化,而和中國的文化,絕對不能相溶化,同時這裡所說的南北文化,乃是中國以外的文化,而非中國本身上的南北文化。

本書的標題固是南北文化觀,而可以包括廣狹兩義的南北文化觀,但牠的目的,却是專爲說明中國本部的南北文化觀。所以事實上,牠只能叫做狹義的南北文化觀。


所謂南北文化的意義, Xujing Chen Jan 1934

所謂南北文化的意義,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在上面數章裡,我們已將過去和近來一般的人們的南北文化的意見,略爲介紹,並稍加批評。在這一章裡,我們要將我們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略爲解釋。

我們以爲從所謂中國固有的文化看去,中國只有一種文化,沒有所謂南方文化,和所謂北方文化。這種文化不但是從其發展的方面看去,沒有南北之分,就是從其性質的方面看去,也說不到南北之分。


西化始於南方的原因, Xujing Chen Jan 1934

西化始於南方的原因,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南方之所以爲新文化的策源地,或是西洋文化的媒介,至少具有二大原因:一是由於西洋人之來中國者,主要是在南方;一是由於中國人之到外洋而和西洋文化作直接或間接的接觸者,主要都是南方人。


南方對於西化的貢獻, Xujing Chen Jan 1934

南方對於西化的貢獻,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從中外文化溝通後的經濟方面看去,南方自有史以來,就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史記貨殖傳》說:「番禺亦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凑。」《漢書地理志》也說:「番禺近海,多犀象玳冒珠璣銀銅果布之凑,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後漢書賈琮傳》也有一段關於南方財富的記載。


南方對於西化的貢獻 (續), Xujing Chen Jan 1934

南方對於西化的貢獻 (續),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因東西航道的直接溝通,而引起歐人之東來中國,及中國人之向外發展;而這種東西的接觸,又引起中國的經濟生活和宗教信仰及文化的其他方面的變動;這種經濟生活和宗教信仰,及文化的其他方面,又影響於政治上的變動。自十九世紀以來,中國的政治運動之最能令人注意者,要算太平天國的政治運動,戊戍的維新運動,以及革命運動。這三種運動,雖各有其特殊之點,然也有其共同處,這就是三者都是受過西洋文化的影響,而且通通是策源於南方。


南方對於西化的貢獻 (再續), Xujing Chen Jan 1934

南方對於西化的貢獻 (再續),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要是戊戍維新運動,而是甲午戰敗的反响,那麼革命運動也是甲午戰敗的反响。革命運動的中堅人物是孫中山先生,關於孫先生之對於採納西洋文化的主張,我們當在下面再述。我們在這裡所要注意者,是在甲午以前的孫先生對於革命運動,還是沒有堅决的意志。所以在那個時候,他在上李鴻章的書裡,還希望能以政府的力量,來逐漸的改造中國。然而自從李氏拒絕不見他,以及《馬關條約》簽字以後,孫氏的革命進行,始逐漸成爲具體化。理論上的革命運動,雖像中山先生八年前的遺囑所說,已有了四十年的歷史,然而具體化的革命運動,却是甲午以後的事。這種的具體化的革命運動的先聲,又要算乙未(一八九五)年的廣州之役了。


梁任公的中國西化觀, Xujing Chen Jan 1934

梁任公的中國西化觀, Xujing Chen

嶺南學報 Lingnan Journal (1929-1952)

梁先生筆端具有魔力,足以動人,其影響無遠不屆,無地不深入,無人不受到。梁氏之偉大的本身,和他的最大的貢獻,乃是他的西化的主張。本篇的目的,是要將梁氏的西化主張加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