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icles 1 - 9 of 9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說不出的痛 : 家暴兒童的內心世界, Suk Mun, Sophia Law Dec 2018

說不出的痛 : 家暴兒童的內心世界, Suk Mun, Sophia Law

Research Expression through Art : Visual Studies Faculty

自2012年開始,作者專注研究藝術作為圖像語言的本質,以及如何利用藝術創作介入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促進家暴兒童受害者的自我表達,為他們在不利的成長環境之中,提供一處或是僅有的安全空間和渠道,讓他們長期被抑壓的情緒得以適當的宣洩,作為導向他們健康成長的開步。

多年來,作者與相關服務單位的社工和專業的藝術治療師,為家暴兒童受害者特別設計連串的藝術創作計劃,所有完成的計劃都是各方專業共同積極參與的成果。最短的計劃為時半年,大多數是一年的計劃,嚴重的個案會個別跟進至年半或更長。

由2012至今,多項完成的計劃已服務超過六十位受家暴創傷的兒童,當中不少的創傷是經年累月的。本書摘錄了這些孩子的作品,當中展現了驚恐、悲傷、憤怒、迷惘和歉疚等,反映的是他們內心那紛亂不安的世界。他們當中承受的創傷或有相同,但每幅圖像都有其獨特的複雜性,非一個孩子能夠用說話和文字說得清楚的。

本書收錄的每一幅圖畫都是一種圖像書寫(image writing)。圖像書寫不需依賴兒童那尚待開發和學習的語言能力。正因如此,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家暴兒童受害者內心那說不出的痛。


18_大都會漁港 — 反思香港漁業發展, 羅 家輝 May 2018

18_大都會漁港 — 反思香港漁業發展, 羅 家輝

專題講座

1947年,英國殖民地部漁業顧問希克林(Frederick Hickling)來港考察,發現香港的漁業技術,比他到訪過的英國屬土都要先進,他認為1940年代香港的漁業發展水平,大致等同1890年代的英國本土—即英國漁業開始機動化的時代。1995年,美國生態學者沙芬拿(Carl Safina)在西太平洋島國帕勞(Palau)調查,準備撰寫專書《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Song for the Blue Ocean),在跟土著青年的對談中,得悉早前香港漁船的活珊瑚魚作業,對當地社會和生態帶來深遠影響……戰後半個世紀香港漁業經歷了甚麼變化是成功還是失敗?進步還是落後?本土還是國際?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深思。

常言道: 「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誠然,今天香港已不是「小漁村」。2010年施政報告宣佈香港水域禁止拖網後,香港仔、筲箕灣、青山灣陸續湧現鐵殼雙拖漁船,每對拖網漁船投資額約 3,000萬元。主流說法是今天漁業已是「夕陽行業」? 但有人認為今天香港漁業才「開始發展」?問題也許暫無定論,但上船親身了解後,必另有一番體會。


Hortus Conclusus 囚, Lantian D. May 2018

Hortus Conclusus 囚, Lantian D.

Artists-in-Residence Programme : Exhibition Catalogues

The Work of Lantian D.

One of the most basic things to understand about Lantian D.’s work is that it is born out of an acute awareness of the weaknesses inherent in contemporary art. The sorry state of the contemporary artworld is even the theme of one her earliest paintings, Crime and Punishment, which contains some suggestive depic­tions of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who may bear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Jacques Derrida, Marcel Duchamp, Tracy Emin, Michel Foucault, Clement Greenberg, Damien Hirst, Jeff Koons, Charles Saatchi, and Andy Warhol are all depicted as witch-like creatures from one of …


18_自然瑰寶,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8_自然瑰寶,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香港高樓大廈林立,人口稠密,卻擁有大片受保護地區,保護各種動植物及地質遺跡。1976年《郊野公園條例》通過,香港郊野公園的規模自此確立。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自1980年末開始發展,現時共有五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保護珍貴的海洋動植物。香港的岩石亦具有重大研究價值,政府設立地質公園,保護有過億年歷史的地質遺跡。米埔自然保護區是雀鳥天堂,上世紀各種漁農業活動促成今天的生態面貌;建立香港濕地公園旨在補償天水圍新市鎮發展所損失的生態環境,園內的人工濕地已成為不少動物的棲息之所。


20_基礎教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20_基礎教育,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教育被視為培養人才和推動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香港的教育發展源遠流長,始於宋朝已有相關的文字記載。直至晚清時期,香港的教育制度與中國各省縣無異,民辦學塾是主要的教育場所。香港開埠後,由華人及宗教團體籌辦的學校紛紛成立,中西式教育並行發展,而港英政府亦逐步承擔教育策劃者的角色。戰後政府分階段發展教育,並以普及化作為發展方向,成功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此後,政府不斷增加對教育的投放,市民的教育水平持續提高,為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9_運動競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9_運動競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現時不少香港人都熱愛參與足球和游泳等運動,原來許多體育項目最早是由英國人傳入。自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各種西式體育項目逐漸引入香港。起初,體育活動只是洋人的消遣娛樂。直至清末民初,中國屢遭西方列強侵略,人們提倡以「體育救國」,體育運動才開始在華人間流行。1960年代以後,政府著手推廣體育事務,不但加快興建各種運動設施,更投放大量資源培育人才,使體育運動愈加普及,香港的運動健兒在不同項目都有出色表現。


17_淪陷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7_淪陷歲月,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在日本軍政府的統治下,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日軍不但以殘酷的手段管治香港,又強迫遣返市民歸鄉,加上糧食嚴重不足,導致不少市民無辜喪命。即使有幸生存的人,他們的生活亦苦不堪言。面對物資短缺、物價飆升,以及日軍的嚴密監管,大部分市民都過著三餐不繼、誠惶誠恐的生活。另一方面,為鞏固在港統治,日軍多方面施行日化政策,除了下令採用日式地名,還透過教育和政治宣傳等手段努力灌輸日本文化及價值觀念。 本展覽將會展示日治期間香港社會的狀況,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


15_四大工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5_四大工業,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穿膠花」、「剪線頭」是不少老一輩香港人的集體回憶。1950年代,韓戰禁運、內地移民等因素促使香港工業起飛,使這個轉口港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工廠。當中「紡織及製衣業」、「塑膠及玩具業」、「鐘錶業」和「電子業」發展尤為突出,獲得了「四大工業」的美譽。這些港製產品價廉物美,遠銷歐美市場,取得了驕人成績,使「香港製造」品牌蜚聲國際。然而隨著內地在1978年推出改革開放政策,香港工廠相繼北移,四大工業亦逐步轉型。本展覽將介紹四大工業的發展,重溫香港製造業的黃金歲月。


16_中英禁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Jan 2018

16_中英禁區,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專題展覽

中英街是香港最具特殊意義的一條街。嚴格而言,中英街並不算一條街,它是港深兩地接壤的禁區中的一處邊界,只是中間沒有鐵絲網或圍牆之類的分界物而已。香港只擁有這條街一半的管轄權,另一半屬於深圳。冷戰時期,中英街是分隔世界兩大政治陣營的主要邊界之一;一邊是社會主義的中國,另一邊則由資本主義的英國管治。不過,中英街的邊界線只有疏落的幾座界石,兩邊分屬中港兩地的居民可以自由往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英街是內地居民都期望一到的地方。最熱鬧時,一天就有近十萬人湧到這裏購物。本展覽將帶你走過中英街近百年潮起潮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