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Lingnan University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2002

Articles 1 - 9 of 9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尋覓於荒誕之中, Hiu Yee Chan Jan 2002

尋覓於荒誕之中, Hiu Yee Cha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羅貴祥是八十年代香港文學界繼西西、也斯等人而起的現代派作家。由於他喜歡運用創新、複雜的技巧,並常在文字、結構上玩遊戲,故其作品一般較難讀懂。所以本文嘗試在神話和心理分析的理論基礎上細讀文本,為他的作品〈欲望肚擠眼〉提供一種解讀。本文先以「荒誕」理論分析「荒誕」元素在小說擔任的角色――整篇小說的基調和風格及故事的背景和展開的關鍵;再從兩線人物隱藏的關係及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析整篇小說的主題 (聖與俗的矛盾) 和結構 (一組反方向的追尋結構);並在結語部分略評小說未盡完善的地方。


現代小說中的食物與愛情, Leyun Chen Jan 2002

現代小說中的食物與愛情, Leyun Che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禮記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也說:“食、色,性也” 食和性是人類的自然本能,都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要。在很多小說裡,男 女主角的情慾關係總離不開 “吃”,當中所描寫的男女互相愛慕或調情的例子實在是多不勝數。從 “男女進餐” 的情節,我們往往能窺探到食、情、慾之間相當複雜的關係。

本文的內容主要集中討論現代華文小說裡的飲食與情慾的關係,透過分析小說中吃與愛慾的情節,探討男女在追求愛情中出現的現象和衝突。小說中的男女各自極力從 “吃” 中尋求歡愉,他們在飽與餓,幻想與現實之間不斷地進行拉鋸。此外,在他們追逐情和慾的過程中,所有人性的慾念、貪婪和變態行為也因此而表露無遺。有人因吃而生愛,有人因吃而厭棄愛情,也有人在貪婪的吃與慾中游離,他們經過一番對情慾的追求,最終也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本文的內容將會分成三個部份,分別為「食與情」、「食與家」、「食與慾」三個章節, 從三個角度去探討食、情、慾在小說裡的千絲萬縷的關係。


竊衣, Wai Man Lam Jan 2002

竊衣, Wai Man Lam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那年我遇上了織女,織女在漆黑的夜空遇上了牛郎;現在我寫了一個關於織女的故事,天上的織女仍會遇上在凡間的牛郎。

以牛郎織女的故事為小說的素材,嘗試用故事新編的形式在這個傳統的神話故事上發展:運用不同角度敘事,豐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側重描寫主角的心理變化,令人物的個性更圓形。自古以來,牛郎織女故事,都是歌頌二人至死不渝的愛情。我希望在新編的故事上,除了重現他們對愛情的堅執,同時強調他們的愛情是跨越了時空的限制,然而,卻又敵不過分離的宿命。

小說最初的結構,是以現在仍拜織女的老婆婆為主線,透過她們在現實生活中仍有拜祭七姐(織女)的習俗,表現她們那一代對愛情的堅執,對照現代男女的「隨緣」式的戀愛態度。小說以兩代女性不同的形象作為比較,嘗試用兩、三條線織成一個故事,而織女的形象會呈現在故事中的人物,然後遇上她們的牛郎。但當我描寫牛郎織女相遇的情節時,卻令我改變了故事的內容,因為,當我描寫牛郎織女相遇的場面時,會運用一種比較虛擬的寫作手法,如描寫人物感性的心理,利用故事中四周環境的顏色、聲音及光線,營造故事情節的氣氛;這與描寫現實生活那種較平實的寫法格格不入,未能令小說的調子統一。在這個難題下,我最後決定刪去部份描寫現實的地方,並將小說中的女子變成同一個人―― 織女,以不同的形象在現實中的「牛郎」的身邊出現。

故事改動後,故事的節奏較好,而風格也比較統一。變成了一個織女在小說中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形象出現,有時是一個乖巧的女孩子,有時是像鬼魅般出現,有時又是一個被牛郎忽視的不善表達內心的女孩子,希望可以令小說保留神話中織女下凡的仙女神秘的形象及成為牛郎妻子後的賢淑的傳統女性形象;同時又在織女身上加入了現代女孩子的自覺性,以及對牛郎的重視工作更甚於她而感到孤獨的心理描寫,使織女這個人物更圓形。

此外,牛郎在故事中的性格,亦保留了神話中的牛郎那種老實、沉默的性格,但他的生活模式及過份重視工作的態度,都是典型生活在現代的人。故事中刻意減少二人的對話,希望加強他們相處在一起但又不善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齷齪感覺。讀者只能從以他們的敘事角度及以全知的敘事角度描述他們在夢境的情節中,才可以窺探他們的心理狀況。

寫這篇小說最大的挑戰是令小說的感覺統一及令小說的時間空間轉換自然。除了每次修改都需要將整部小說仔細地重新審閱一遍,更要改動小說中的字 眼,務求令小說的節奏更統一及更配合內容。從校對的過程中,我學會了以讀者的角度重新閱讀自己的小說,可以更客觀地指出小說中的錯漏。另外,要在傳統的故事上創新,便需要加上不同的元素,令新編的故事有別於舊有的神話,所以我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敘述小說。故事的開首以「我」――織女的角度敘述進行倒序,然後以全知的角度敘述故事;另外在故事中間又會安排較多的篇幅描述夢境的情節以及以牛郎的角度敘述他回憶的片段,加強故事的神秘感覺,使故事的節奏比較跳躍,令小說的意境更豐富。

小說的題目《竊衣》的意思是牛郎織女的神話中,牛郎偷看織女沐浴及偷竊織女羽衣的一個情節。以「竊衣」作為小說的題目是因為這幕對牛郎織女是非常重要,亦是我很喜歡的一節。牛郎因為偷了織女的羽衣,令織女不能返回天上, 然後與他結成夫婦,誕下兩個兒子;而羽衣亦是令織女重返天上的「工具」,從此二人永遠分離,只能每年七月七日鵲橋相會。我認為竊衣除了是牛郎偷織女的衣服的動作外,亦是他們命運的轉捩點。

小說中,我用了頗多的篇幅描寫了天上的織女星及牛郎星遙遙相距的場景, 是因為有一次我在晚上坐飛機。當我望向窗外,看見一大堆閃閃發亮的星星像恆河的沙般在機艙外組成了很多不同的星座圖。我呆看著星星近半小時,興奮的心情久久不能平伏,亦促使我寫了這篇織女星與牛郎星在天上每年相遇一次的故事。希望兩顆星星會再次下凡、重新相遇、繼續相戀以及永遠思念。


從香港離島天后廟分析香港天后崇拜之特點, Ka Lai Chun Jan 2002

從香港離島天后廟分析香港天后崇拜之特點, Ka Lai Chu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香港作為一中西文化交流之地,就宗教信仰而言,林林種種,如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等等,可說是五花八門。此等(這些)宗教均建有其專屬之教堂、廟、寺、菴等,並有明確的宗教宗旨及教義以傳道。然而天后信仰則有所不同,衪既非佛教,亦非道教,若要將之歸類,天后之信仰則可說屬於《楚辭》記載中湘水流域人民所崇拜的湘君、湘夫人,這一類對自然力量之崇拜。自古以來,民間普通流傳著對天后崇拜之風氣,天后由一地域之海神演變為全國所信奉之海神,甚至成為一全能之神,原因何在?

香港天后廟的位置大多在沿海及村落的中心位置,究其原因,初期的民間信仰者多為漁民、蜑民。面對茫茫大海,往往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是以天后於他們心中,則如同一無形的守護神,船民及航海家均相信,天后能拯救他們 免於災禍,保佑他們於海上之平安。由此可見,天后之傳播與這些以海為生的族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自古以來,香港以一漁港發展為世界大都會而著名於世。然而人們對於這位陪同香港發展之海神,大多略知皮毛,是以以此為題,希望能使人們對港天后之信仰有更深入之認識。


梁實秋散文中幽默藝術的研究, Yingle Xu Jan 2002

梁實秋散文中幽默藝術的研究, Yingle X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司馬長風說:「在現代散文學家中,論幽默才能,首推梁實秋。」梁實秋的散文以典雅幽默見稱,但以前由於各種原因,內地許多讀者沒有機會欣賞梁實秋的散文。而近年來,他的小品文風靡內地,深受讀者的喜愛。細看那些評論梁實秋散文風格的小文章,我覺得還沒有人對梁實秋散文中的精華一幽默作細緻深入的研究。未免使人有遺珠之憾。所以我嘗試分析一下梁實秋小品文里獨特的幽默藝術的表達技巧。我以為梁式幽默的最大特點是把世俗的內容包含在典雅的形式中。借雅俗對比,於失衡、不協調的情景中產生幽默。梁實秋專研英國文學,可能受英國Essay 影響,他的文章結構嚴密,層次分明。敘述起來從容不迫,具有閒適意味。而他以半文言式精煉語句作文,則同使他的文章洋溢著

濃濃的國文氣息。我們可以看到梁實秋的小品文仿佛是「洋務」加「國粹」的中西合璧的寧馨兒。他對世態百相的針眨勸勉則隱含在詼諧的雅言里。其次,梁實秋還擅長借各種修辭方式如比喻、排比、誇張等製造輕鬆活潑的氣氛,還以漫畫手法宛轉地表達他對世故人情的諷喻。

這篇小論艾還把梁實秋和董橋散文的幽默的藝術特色作了一番比較。比較他們如何借修辭、懸念、易景易色、結構變化、行文情緒的推進及偶發偏見等方式巧妙地在文章中摧化出幽默感。


是顛三倒四, 還是另有玄機 : 從後現代角度看劉鎮偉三部電影, Haiyan Chen Jan 2002

是顛三倒四, 還是另有玄機 : 從後現代角度看劉鎮偉三部電影, Haiyan Che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九十年代的電影可謂多采多姿,已跳出單一類型片的框架,箇中更不乏出色的作品。劉鎮偉是一個有別於一般商業電影的導演,其著眼點除商業角度的考慮外,還會以有限的空間作出新的嘗試。他的作品常受到很大的爭議性,或被指作「語無倫次」,或被稱讚為「奇思妙想」,毀譽參半之餘,各執一端。正因為他的作品較為複雜,充滿拼湊、戲謔和指涉,更玩樂其中,故不能以一般的評論方法作討論。但他的作品又未至於如徐克、王家衛般風格濃烈,不能以「作者論」的角度去分析。後現代文化角度則對上述拼湊、戲謔的手法曾作出討論,故可藉此作為一個「切入點」,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觀看他的作品。這篇文章便是從這方 面著手,以他三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為例,分析他在塑造一個虛構的故事時所使用的手法,並討論他在一個商業電影制度下,作品中「別具一格」兼「瘋癲好玩」的特性。

呈交畢業論文的日子,也就是剛打完「木人巷」,準備下山的時候。在木人巷獨力闖關「吃苦」時,每個人都會有其獨特的經歷和體會,或是發現「前路兇險」寧可「及早抽身」,或是此際才發現「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好的當然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無論如何,「木人巷」似乎是離開「少林寺」前必需經歷的試煉,縱使到最後得出的結果是焦頭爛額或是半身不遂,但在試煉過程中的 「增進」,亦足可以彌補一切吧!

從準備工作到正式下筆至完成為止,感覺是「苦」!起初的無從入手,中段的埋頭苦幹,尾聲的通宵達旦,全都可以用這個字來概括。俗語云「萬事起頭難」,對於一個沒有多少人曾對他作出研究的導演,在資料搜集上自然有一個難度存在。當一點頭緒都沒有時,唯有從一般的電影雜誌著手。這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費時非常,而且未必能找到合適的資料。礙於圖書館電腦搜查的局限性,最全面 又最愚蠢的方法,莫過於把書架上所有有關香港電影的書本逐一翻閱。當到最後 還是發覺材料不足時,只好從細閱文本處下手了。

我相信以一個剛起步「學做」論文的初哥而言,如何把批評的理論「漂亮地」「套用」在材料上,是一個非常苦惱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地重看「何謂後現代主義」,希望能從那些苦澀的文字上看到一點蛛絲馬跡,告訴我如何入手。這無疑是跟劉鎮偉的奇思一樣,既天馬行空,又摸不著邊際。從以前的不知 / 略知後現代為何物,到現在充當騙人的「江湖術士」,在一知半解之餘,尚可在同輩面前假惺惺地賣弄一番,也可說是一個進步吧!


從成長小說看吳承恩《西遊記》, Dayu Huang Jan 2002

從成長小說看吳承恩《西遊記》, Dayu Huang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在坊間眾多的《西遊記》版本中,本論文採用了中華書局所出版的百回本《西遊記》作為主要的參考資料。誠然,這部被列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情節富豐、結構完整、人物生動活潑,頗能從神仙虛幻中反映出人性的真實、人生的哲理。比較先前的取經故事,確實是跨前了一大步,可說是揉合《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大唐西域記》、《西遊記雜劇》等取經故事的情節,而又更進一步發展出 鮮明的人物個性。在百回本《西遊記》中的孫行者,就像被賦予強烈的人類感情,他的成長經歷極其親切,所寫的根本就人類而不是妖猴或聖佛。吳承恩成功地塑造的人物形象,傳至今世仍為人所津津樂道,被改拍成電影、電視劇,深得普羅大眾的歡迎,這正是其生動活潑而又貼近我們的最有力証明。

為了探求這不朽巨著的魔力,評論的文章如潮水般不斷地湧現。本論文捨去有關版本考証的方法,而採用西方的成長理論,試圖將悟空從出生,至花果山,再進入人間的種種經歷編排整理,然後作有機的分析,與大家分享其成長的各個轉變,對於喜歡孫悟空的朋友,這的確是相當有趣的研究課題。

本論文主要分成三大部份。第一章先交代有關的「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 理論;第二章則深入探討孫悟空成長的四個階段,即嬰兒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和成年時期,配合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剖析悟空成長的心路歷程;最後一章 則與西方名著坎伯(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的「英雄歷程」相印証,更有組織地總結悟空的轉變。


唐滌生《紫釵記》角色人物研究, Tsz Wing Wu Jan 2002

唐滌生《紫釵記》角色人物研究, Tsz Wing W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千百年來,霍小玉的故事經過多次改編,但生命力依然旺盛,動人心弦。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將此故事改編成《紫釵記》傳奇,把它搬上舞台,將之發揚光大;現代編劇家唐滌生將之再度改編,並融合粵劇藝術,成就卓越。其改編劇本有兩大特點:其一是著重重新塑造原著的人物,以加強藝術性;其二是剪裁並濃縮原著內容,而能保持故事的完整性。本文擬從唐滌生《紫釵記》的改編情況和人物角色的塑造兩方面進行探討,以分析唐氏改編劇本的藝術成就。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章導論。第二章研究唐滌生《紫釵記》之本事以及其故事源流;然後第三章分析此劇與蔣防《霍小玉傳》及湯顯祖《紫釵記》的依違情況;第四章繼而討論《紫釵記》與粵劇角色分配之關係;第五章探討唐滌生《紫釵記》的戲劇衝突;第六章探討唐滌生重新塑造人物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最後是第七章總結。


我失去了……, Pui Yan Liu Jan 2002

我失去了……, Pui Yan Liu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乳房——是女性的象徵。有不少女性甘願冒險整容,務求令胸部變得豐滿,藉以吸引男性。既然乳房對女性是這般重要,女性一旦失去乳房,將會面對怎麼樣的心理變化呢 ﹖

小說的中心人物余慧晴,從小受家人愛護,長大後得男友疼愛,性格倚賴﹑內向。中學畢業後,便出來工作,任職文員。她從小就不期望在事業上有什麼傑出的成就,倒希望能夠平凡的過生活,繼而組織一個幸福的家庭。當她碰上郭梓俊,以為找到真愛,可以共度餘生時,竟在一次婚前檢查證實自己患了乳癌,且必須要接受割除乳癌手術。

接受手術後,她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變,婚約取消了。未婚夫不辭而別,還要面對因失去乳房而導致心靈上的痛苦,一連串的打擊令她幾近崩潰。幸好這時子言的出現,令她逐漸忘記過去的傷痛,有勇氣迎接新的生活。另一方面,獨居生活也逐漸讓她變得獨立堅強,可是因為身體的缺陷和失戀的陰影,面對子言的追求時,面臨的是人生重大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