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rts and Humanities Commons

Open Access. Powered by Scholar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Societies

Theses & Dissertations

2016

Articles 1 - 3 of 3

Full-Text Article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延安時期的婚戀小說研究 : 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為重心, Xiaoyan Ma Oct 2016

延安時期的婚戀小說研究 : 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為重心, Xiaoyan Ma

Theses & Dissertations

延安時期,婚戀問題作為與農村傳統習俗對抗的焦點,以及獲得「群眾」支持的重要武器,被賦予了一種無法迴避的政治使命。1941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大型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其副刊亦成為延安時期極具影響性和權威性的文藝陣地。本文以延安《解放日報》副刊(1941.5.16-1947.3.27)的婚戀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加入延安時期未在《解放日報》副刊發表,但影響較大的小說,如:、《小二黑結婚》等,作為論文的補充與對照向度。嘗試解決以下問題:一、延安時期的婚戀小說對五四時期的婚戀小說有何主動與被動的改變;二、探析作家如何思考「性」、「經濟」、「政治」、「家庭」在革命中的位置,各種政治、文化、思想因素出於何種理由、以何種形式滲入到婚戀故事之中,又是如何建構出一種新的主體想像。


南來香港 : 「和平文藝」作者 : 一九五、六〇年代《星島晚報》副刊「星晚」的連載小說研究, Hoi Yin, Yuki Shum Feb 2016

南來香港 : 「和平文藝」作者 : 一九五、六〇年代《星島晚報》副刊「星晚」的連載小說研究, Hoi Yin, Yuki Shum

Theses & Dissertations

劉以鬯曾指出「和平文藝」作家(即「和平文人」)對1949年後的香港文學的影響是重要的關鍵。1949年的政治變動吸引了左派文人北上,而歐陽天、徐訏、易文和劉以鬯等四位「和平文人」卻南來香港。一九五、六〇年代香港的報紙副刊地位特殊,南來文人就以報紙副刊作為文學作品的主要發表園地。四位作家也不例外,最擅長的謀生技能主要是創作和編輯報章副刊或雜誌,又或是二者兼之。《星島晚報》副刊「星晚」是他們初到香港的主要發表園地,作品的文學性較強,此副刊更是五、六〇年代香港文壇一個重要而目前未有充份研究的文藝園地。和平文人是南來文人的其中一群,他們筆下呈現了「香港」的某個側面,值得追問的是,他們筆下的「香港」為何如此,由此探討他們的心態。

一九五、六〇年代副刊的連載小說是結集成書和改編成電影的前置文本,在報刊、出版業、電影業三個香港文化產業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連載小說雖有廣泛傳閱的優長,同時也有文類特點的限制,與結集作品要求小說內容的整體性產生衝突,作家或會在結集時加以修訂。另一方面,當時的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的情況非常普遍。原著作家或會參與電影製作,工作跨越了不同的媒介;更有作家在跨界工作後,汲取電影拍攝技巧,運用於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四位作家在《星島晚報•星晚》的連載小說具跨界特點,是研究當時文化產業的重要例子。

本文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問題:

一、和平文人在《星島晚報•星晚》上連載了不少作品,當中所呈現的一九五、六〇年代香港社會的面貌是怎樣的?

二、和平文人的連載作品透現出他們怎樣的心態?

三、和平文人的連載作品是小說結集與電影改編的前置文本,與當時報業以外的文化產業(主要是出版業和電影業)組成了緊密的生產線,然則,連載小說與這些文化產業的互動情況具體如何?

若要勾勒一九五、六〇年代的香港文壇面貌,必須兼顧作家、作品及刊登園地等三方面。本文以《星島晚報•星晚》為園地,以歐陽天、徐訏、易文和劉以鬯作為研究對象,以連載小說為焦點,勾勒當時的文學面貌,對作品及文化背景深入研究。


周作人與五十年代香港散文, Cheuk Yin Tsang Jan 2016

周作人與五十年代香港散文, Cheuk Yin Tsang

Theses & Dissertations

周作人是現代中文散文寫作範式的一大奠基者,亦是五四時期重要的文學理論家,不少學者早已指出周作人「開風氣之先」,是研究現代中國散文時不可迴避的散文大家。五十年代的周作人因政治上的原因,在中國只剩狹小的寫作與發表空間,香港因處於特殊位置,在戰時或戰後一直有能力容納不同立場的聲音並存,加上香港文化人的支持,成為周作人晚年發表作品的重要場域。

本論文嘗試以「周作人式散文」為切入點,提出一個討論五十年代香港散文的框架,找出周作人式散文在五十年代香港的發展方向,以曹聚仁和葉靈鳳為中心,研究香港散文作家對周作人風格的傳承與轉化。通過歸納整理現有的周作人研究,從周作人式散文的美學特色及周作人式散文中的知識份子視野兩大方向建立「周作人式散文」一詞的內涵。周作人重視散文中的博識和理智,展示因知識而來的距離和深度,追求文章的趣味、澀味和簡單味,並以「十字街頭的塔」為知識份子寫作立場,將散文作家的視角轉向日常生活中的美。他引介民俗學的觀點,表現對地方、博物、風土與山水之關懷,並在其散文中展示其廣闊的跨文化視野。

通過調研現存的五十年代報章、文學期刊與書刊等第一手資料,描畫五十年代香港散文的鳥瞰圖;並試圖找出當中周作人式散文在香港的最重要兩位書寫者:曹聚仁與葉靈鳳在五十年代當中的位置。論文並將集中討論此兩位香港作家,探索兩位作家如何承接與開展周作人式散文,書寫出現當代文學中獨特的香港散文面貌。在周作人研究領域下周作人晚年的寫作是一研究焦點;曹聚仁說服周氏寫作回憶錄,及後更在種種政治壓力下,促成了《知堂回想錄》的出版,曹亦影響了此部周氏晚年力作的寫作策略,兩者的互動是周作人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一頁。